齐鲁晚报网

故乡的河

   □王凤先
  我的娘家是故献村。那条美丽的胶河,就从我们村子的东边流过。我家邻近河的西岸。清清的胶河水,伴我走过童年四季。
  春暖花开时,河东岸桃红柳绿那片果树园,有我郊游玩耍的身影;一群白鹅嬉戏的清水,我扔过石头打水漂。夏天雨季,河水暴虐,浑浊的河水打着漩涡一路向北,河面上漂浮着柴火、西瓜、衣物、偶有溺水之人,这一切,让我胆战心惊……
  雨过天晴,河水复归平静,那在暴雨天像发了疯一样的胶河,就会变成一个温柔的淑女。暑假里,炎炎烈日下,我和小伙伴们去河里抠蛤蜊,抓小虾小鱼。在清浅的水沙里,看到一个个下陷的孔洞,用手指伸进去一抠,就是一个蛤蜊。装满盆端回家,让娘做蛤蜊韭菜打卤面条吃,那味道,可鲜美了。抓小鱼小虾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它们游动速度快。记得一次我弟弟抓到一只泥鳅,黑黑的身子滑滑的,他兴奋地举着鱼大喊:“二姐,我抓到一条大鱼!”谁知不等我跑过去,站在二弟旁边、外号叫“大野牛”的女孩就一把抢走了鱼。弟弟跌坐在河水里,哇哇大哭。我想跑过去追赶“大野牛”,可是在水里怎么也迈不了大步,我只能看着她越跑越远。我转身想把弟弟扶起来,可弟弟他却站不起来了——他的小腿摔骨折了。从此,我有了心理阴影,再不敢随便去河里玩耍了。
  冬天的胶河结了厚厚的冰,大河,变成一面大镜子。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伙伴在冰上打“溜”(陀螺,圆椎形的玩具)、滑冰,摔倒了便仰头大笑,玩得好开心。那时,我才七八岁,弟弟五六岁。
  那时,胶河河面上还没有现在的大桥。河东是朱家庄集市,每隔五天一个大集,爹娘去赶集,都是涉水而过。河面上,当时有一独木桥。独木桥很难走,走不好就掉进河里。大人走在桥上都提心吊胆,小孩子们更是望而生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十几岁时,在高密县水利部门的规划支持下,村里在胶河上修建了滚水坝。那时家家户户砸石子,分任务,人人有责。我小小年纪也挖河送过石子,看着滚水坝筑成,别提有多高兴了。滚水坝桥面成了人们经商、赶集、走亲戚的交通要道。
  大姑娘小媳妇在坝上坝下洗衣洗菜洗头发,孩子们在浅水里嬉戏玩耍。两岸绿柳婆娑,我曾梦想长大了开发胶河,在河里划船,还要开发河东那片桃花源,让游人驻足留连。
  十几年前,政府投资,在我家乡那段胶河上,修建了一座宽阔的大桥,名叫故献大桥。南来北往的车辆可以顺达通过。
  美丽的胶河水养育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俗话说:“待要看好孩,一溜胶河崖。”胶河的水甜,胶河崖上长大的男孩女孩牙白,皮肤细嫩,大姑娘漂亮,小伙子潇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