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打击网络欺诈,微信应该更及时

     日前,微信发布《关于打击“民族资产解冻”类欺诈的公告》。公告显示,基于用户对此类网络欺诈的投诉,微信安全团队近期开始对相关个人账号以及聊天群组进行“加强式专项清理”。截至目前,微信安全团队已对七千多个涉嫌“民族资产解冻”欺诈群进行限制处理,并对两千多个微信账号进行限制功能使用或封停账号等阶梯式处罚。
  这么大一个网络平台,能在“百忙”之中,调集资源对数量巨大的相关个人账号和聊天群组进行“加强式专项清理”,不仅让对“民族资产解冻”类欺诈的“打击”更有力度更富成效,也让微信呈现出一种更坚决更富诚意的“自治”姿态。在这个意义上,微信的作为值得点赞。
  不过,对微信而言,当下最需要的显然不是点赞,而是“鞭策”。
  应该看到,“民族资产解冻”类欺诈其实都是些老把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类还有着众多别样“马甲”的骗术,也“进化”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境界”。曾几何时,微信成为这类骗术的主要舞台之一。这类欺诈往往是团伙作案,骗子们通过捏造名人身份、假冒国家机关建立微信群,通过伪造并散布所谓“国务院文件”之类的手段给人洗脑,以巨额“解冻资产”回报为诱饵引人“入伙”,借收报名费、保险费、资金使用费、交通费等“必要费用”之名从参与者那里骗钱。被骗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收入较低,明辨是非能力较差,极易被诈骗团伙洗脑控制。
  最近几年,从“民族大业”到“精准扶贫”,基于网络平台的“民族资产解冻”类欺诈时有曝光,甚至还曾导演过二十万人“鸟巢领钱”这样轰动全国的闹剧。对此,微信不可能也不应该不知道。遗憾的是,在相关治理上似乎一直没有表现出如今这样的速度与力度。而这恰恰是应对“民族资产解冻”类欺诈所必需的。
  更应看到,“民族资产解冻”类欺诈多涉嫌传销。而借助于微信等网络平台,传销跨地域蔓延的速度更快更难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被传销诈骗所“倚重”的微信就应及时肩负起应尽的责任。一方面,应强化用户数据分析,及时对各种网络欺诈尤其是网络传销进行甄别与跟踪,及时对相关个人账号以及聊天群组进行“专项清理”,同时通过网络支付、网络举报等相关环节的全链条联动,对网络欺诈实施一揽子打击处理。另一方面,应强化与监管部门的对接,及时依法依规对相关部门开放相关数据,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执法机关对网络欺诈进行研判与查处。要知道,网络平台特有的数据资源如果不能及时“供给”,监管执法很可能就沦为“雾里看花”。
  当然,这并不是说监管执法是被动的。因为,微信等平台的“自治”是否及时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监管执法的速度与力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