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盛满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

  正在故宫展出的金瓯永固杯。娄旭 摄
     “乾隆六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御前大臣福面奉谕旨,乾清宫收贮‘金瓯永固’业经伤损,着交造办处成造‘金瓯永固’一件……”这是一条清代“内务府活计档”。“活计档”中提到的这件金瓯永固爵杯,现在正在故宫博物院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中展出,它也是紫禁城众多珍宝中故事最多的一件。
  故宫藏金瓯永固杯一面錾刻阳文篆书“金瓯永固”,另一面錾刻“乾隆年制”款识,杯身通体錾刻缠枝花纹,镶嵌以珍珠、红蓝宝石以及碧玺,地帐原满铺点翠,现已脱落殆尽。一个杯子做得这么华美,似乎已经失去了使用功能。事实上,它确实不是做来用的,而是一件道具,是清朝皇帝举行“明窗开笔之典”仪式上使用的最重要道具之一。
  这个明窗开笔之典,简单说就是每年的大年初一半夜,皇帝到养心殿东南室明窗前,写下新年第一笔字,代表新的一年办公季开始。养心殿东南室门额书“明窗”二字,从雍正起,每年的开笔仪式都要在这里举行,所以又称“明窗开笔之典”。清帝在元旦凌晨子时,先净面着冠服,在养心殿拈香行辞岁迎新礼,到东暖阁“明窗”行开笔仪。其时,室内桌案上已摆放了金瓯永固杯,内注屠苏酒。乾隆四年、十六年、二十八年元旦开笔,“明窗开笔之典”的重要道具包括了笔墨纸砚、朱漆盘、古铜炉、香盘和金杯玉烛台,这里的金杯就是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是用来盛屠苏酒的,屠苏酒据说是华陀或者孙思邈所创,总之是医仙发明的,有“屠绝鬼气、苏醒人魂”的功效。旧时风俗,新年要饮屠苏酒,以求除瘟避疫。宫中的屠苏酒是怎么制作的呢?每年到了除夕日的中午,茶膳房首领会同药房首领将大黄、桔梗、白术、肉桂各一两八钱,乌头六钱、菝葜一两二钱研成细末,用缝囊装好,悬在药房井内,距水面三尺。正月初一子初取出,用木瓜酒一斤、冰糖面五钱一同煎熬四五个开儿之后,屠苏酒便告制成。
  子初一刻,御茶房首领用金、银柿子壶盛装屠苏酒二壶,金柿子壶交养心殿总管倒在金瓯永固杯内,安放在养心殿东暖阁供设;银柿子壶交乾清宫首领倒在铜(金)瓯永固杯内,安放在乾清宫西暖阁供设。
  注意,一次要用两只金杯。而事实上,嘉庆元年以后,也确实需要两只金杯,因为太上皇乾隆和当朝皇帝嘉庆都要举行各自的开笔仪式,因此两只金杯也有了明确的级别差异。正月初一日午时,将此二处屠苏酒取回,倒在镶嵌珠宝名为“天圆地方”的金素内,以备家宴时共同饮用。
  最后重点说说主角金瓯永固杯。前面说了故宫所藏的金瓯永固杯制作于乾隆六十二年,这一年的标准定名其实是嘉庆二年,因为当时乾隆为太上皇,所以宫中仍以乾隆纪元。而这只金瓯永固杯,其实还有三个兄弟:另外三只分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英国伦敦的华莱士典藏博物馆。
  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四年十一月,乾隆帝谕旨造办处配一金杯,其名金瓯永固,并对造型、纹样及所嵌珠宝以及点翠,作了各种明确的指示。可能对第一只金杯不太满意,乾隆又于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五年,下谕旨要求再做两件金瓯永固杯,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耳子夔龙上各安大珠子一颗,两面每面安珠子五颗,中间一颗安大些、花头要圆的。如此,金瓯永固杯前后就做了四只。
  以前只知道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收藏着一只金瓯永固杯。2013年前后,一位旅欧的女作家在伦敦华莱士博物馆发现了另外两只,得到此消息后,笔者专门请在英的两位好友去华莱士博物馆拍摄了相关资料。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在英的两件金杯点翠保存得很好,反而是故宫藏最后一件翠羽几乎尽失。两件金杯还带有原装底座,座儿为紫檀百宝嵌,呈现出典型的乾隆风貌。金杯与底座的连接方式也非常有趣科学,用粗金丝绕过象鼻足内弯,穿透底座座面,在背面用金卡卡牢,这方法既美观又牢靠。想必当年四只金杯该是同样的底座,可惜藏于两岸故宫的两只都失了座儿。
  两只金杯为何流落到英国去了呢?根据华莱士典藏博物馆馆方资料,它们为法军上校杜潘于1860年从圆明园掠得,华莱士爵士在1872年伦敦拍卖会上购得。如此看来,当年四只金杯应该是被分为了两组:一组留在宫中使用,一组送至圆明园备用。
  “明窗开笔,玉烛金杯”。金瓯永固杯代表着帝王社稷永保一统万年的期冀,这几只乾隆亲自参与设计制作的金杯,如今都存于世但天各一方,不知有没有机会能够重会与紫禁城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