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托马斯、佩奇和巴克队长教会我们什么

     近日,《小猪佩奇过大年》宣传片刷屏,感动了无数观众,也引发了不少人对低幼动画片(3—6岁学龄前动画片)的关注。学龄前儿童要不要看动画片?应该看什么动画片?这些都是困扰家长的问题。但从口碑、热度、推荐指数及实际情况来分析,低幼动画片市场中,引进作品更受欢迎。孩子、家长之所以喜欢《小猪佩奇》《阿奇幼幼园》《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海底小纵队》《小羊肖恩》等作品,是因为它们不仅懂儿童心理,还让孩子喜闻乐见地接受了积极的人性启蒙和熏陶。相比之下,精品匮乏、整体内容粗糙,缺乏好故事的国产儿童动画片,不但不受欢迎,反而成为被批评的对象。落后了几十年的国产低幼动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师文静

“成为真正有用的小火车!”故事好、有情怀的作品受宠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下被“80后”父母们推崇的引进低幼动画片中,很多来自英国,如《海底小纵队》《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小猪佩奇》《阿奇幼幼园》《小羊肖恩》《蓝色小考拉》以及更早之前就火爆全球的《天线宝宝》《花园宝宝》;其他国家的还有《汪汪队》《爱冒险的朵拉》《企鹅家族》《鼹鼠的故事》《米菲兔》等,有些作品年代已比较久远,但内容不过时,仍然是低幼动画中的佳作。其中不少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许多国家播出。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风靡全球的低幼动画片,那就是:低幼而不幼稚、不低智。这些动画片共同的特点是内容安全、趣味性强,拥有“儿童本位”的叙事和思考方式。
  《小猪佩奇》在2015年进入国内后迅速受宠,是很多孩子的启蒙动画片。该片内容丰富,如骑自行车、郊游、生病、逛游乐场等生活场景非常贴近儿童现实,满屏洋溢着童趣。而深入分析一下,它又不是只有童趣那么简单,故事围绕佩奇与家人的愉快经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积极的家庭观、亲子观、处世之道,许多故事的设置是为了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它教给孩子严以律己、礼貌待人、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勇敢地去探索和发现……看似简单有趣,实则深刻透彻。
  比如《中间的小猪》一集,佩奇对弟弟流露出不满意,不让他参加家庭游戏,若是一般父母可能要训斥大孩子,安慰小孩子,用“强压”来结束这场矛盾。但性格温暖、和蔼可亲的猪妈妈则没有揭穿佩奇,而是问她“你在跟弟弟玩吗”。妈妈的包容与可亲,反而让佩奇迅速认识到错误。弟弟乔治也快乐地加入游戏,成为“中间的小猪”。它告诉父母,爱才是化解矛盾的唯一良药。
  《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教给孩子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小火车们在多多岛运煤、拉乘客、送小动物上学、挖矿等,每天工作紧张,他们却很快乐。小火车多达几百个,但是没有一个“反派”:托马斯聪明、善良、友好;詹姆士漂亮、爱幻想、不切实际;高登自大,但善于内省。他们个性鲜明,互相陪伴着成长,长成片中“胖总管”的那句口头禅——“成为真正有用的小火车”。小火车是一个个被赋予个性的“小人”,在一起成长中展现人性的美,再加上有趣的故事,对孩子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海底小纵队》《汪汪队》与《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类似,片中角色都是“团体出道”,互相协助完成各类探险与拯救活动,引导孩子从小学会互帮互助、交朋友等。《海底小纵队》的巴克队长是低幼动画片中的闪光角色,他勇敢、聪明、果断,具备超强的指挥能力,角色不仅吸引小孩,也吸引大人。
低幼不等于低智和粗糙
观众需要的永远是好内容

  市场上,高品质国产低幼动画片凤毛麟角,做到“有教无乐”都属不易,更多的是成人化、低俗化的代名词,存在暴力倾向、价值观混乱、低智等问题。
  《小猪佩奇过大年》宣传片火了后,不少人才发现《喜羊羊与灰太狼》已悄无声息好几年了。十年前,“喜羊羊”系列绝对是国产动画第一大IP,天天霸占荧屏。因为国产动画片缺乏分级和年龄意识,“喜羊羊”轰炸式播出,面向全年龄段孩子,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但是“喜羊羊”的流行,一直伴随着极大争议,因为它成人化、世俗化,放大了成人世界的假、恶、丑,远离童心、童趣。它每集都爆粗口如“死出去”“赶紧滚”;灰太狼与红太狼非常错误地示范了家庭关系,他们身上充斥着大量成人世界的庸俗和恶搞;而片中出现的电击、被锅煮、从山顶和房顶推人等暴力画面,现在更是“细思极恐”,可以说迎合的是人性中粗陋的东西。
  虽然《熊出没》这两年推出的动画电影反响不错,内容更有趣,其剧作中也加入新角色,注入了很多正能量故事,但其内容上的弊病还没有彻底根除。它与“喜羊羊”系列一样,都是让主角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戏弄、打击一个“反派角色”,这种互动模式缺乏规则、界限和尊重。熊大、熊二看似正义实则比较贪婪,抢夺光头强的劳动成果,欺负光头强时毫无底线,两者的互动也缺乏界限,掠夺与霸占是主基调。这不利于单纯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电视台经常播放的《猪猪侠》《虹猫蓝兔》也都有暴力倾向突出、角色性格狂躁等问题,在内容上,最基本的儿童观缺乏,更不要提更高层面的引导与熏陶。
  在彻底市场化之前,国产动画片其实出现过好作品,也适合儿童观看,如《四个小伙伴》《红象》《我只流三次泪》《霹雳贝贝》等。当下优质的动画片也有,但凤毛麟角,比如《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耳朵图图》等。在当下,之所以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充斥荧屏,与背后粗放式的生产有很大关系。
缺乏一个好故事
就难以成为一个大IP

  国产动画片市场化发展历程较短,加之粗放式生产盛行,导致泥沙俱下。虽然国产动画产量一度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影响力和竞争力却很小,这就导致引进低幼动画片及其衍生品迅速抢占国内市场。
  《小猪佩奇》英国母公司的数据显示,去年其周边产品零售额度已高达90亿元,而《海底小纵队》的衍生品也非常火爆,其游乐园已渗透到二三线城市。一部动画片成为一个超级大IP,最终依赖的还是优质的内容。而这正是国产动画片的弱项,没有优质的内容作保障,再流行、再火爆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而国产低幼动画片要想出好作品,就得认真研发好故事。此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刘海栖在一次研讨会上就表示,国产低幼动画片市场“不景气”,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好故事。“低龄儿童对故事的理解更为简单,故事中有对一个小问题的解释,对一种小情感的触及,这就是一个好故事。而这些细节的元素在国产低幼动画中并未得到充分诠释。幽默和想象力没有内化到故事里,就构不成好故事。”
  而让低幼动画片做到符合儿童的视觉、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审美情趣,是需要认真研发和创作的。比如,动画片神作《天线宝宝》,其前期研发成本投入巨大,远远高于后期制作成本,不少顶尖级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全程参与策划。而《小猪佩奇》的编剧,是在认真研究了自己女儿观看的动画片之后,研究了儿童心理需求后才创作出佩奇的故事。编剧自己的女儿喜欢“有父母陪伴”的故事,所以它成为《小猪佩奇》的价值观基调。
  创作真正属于孩子的作品,需要创作者真正地了解低幼儿童群体,探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兴趣点,才能触发他们的内心。优质的动画片都没有简单地去教化儿童,而是从鲜活的故事出发,去打动小观众。优质的引进低幼动画片的创作模式,对国产动画片也应该有启发意义,虚心学习,才能尽快走出迷惑,冷静崛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