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有时沉默最温柔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春节在哪儿过?这段时间大家见面都聊这个,一副很舍不得彼此的样子,好像不是因为这个长假,大家就能经常见面似的。
  我说,大理。
  她说,为什么不回家呢?
  我说,刚刚和妹妹带老妈出去旅游了一趟,春节就不回去了。
  她说,平时旅游和春节还是不太一样。
  我说,我们家的人,向来不太注重这些形式,平时在一起的机会很多。
  她说,不行啊,尊重传统还是有必要。节日有节日的意义,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
  我说,没办法啊,去大理也不是玩,是孩子利用春节的时间去实习。
  她说,不能只顾小的不顾老的。孩子就应该放手。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诤友吧?我看自己赢的机会很渺茫了,毕竟也是闯荡江湖这么多年,所以一咬牙,说:“是的,你说得对。”但,最终我还是要去大理。
  我从读大学开始离开家。我不太喜欢看那一类广告,城市里的父母很孤独,在家里看电视;或者乡下的父母很孤独,生活也清苦。大意是说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前几天有一个类似的广告刷屏,一些朋友说好感动,一些朋友说完全无感。我站两派的中间。这种广告通常让我有点不开心。如果孩子离开父母,父母会感到孤独,那么这孤独就是注定的。有时候回,有时候不想回,有时候不能回,有时候权衡利弊还是不回,情况很复杂。常回家看看很正确,但每个人的情况,都很复杂。
  昨天有个工人帮我修橱柜,一边修一边接孩子的电话,孩子的声音奶声奶气,我觉得可能是妈妈教的,他说:“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工人因为在工作,敷衍了孩子几句就挂了。我问他家在哪儿,他说了一个地名。我就说:可以走高速,很近啊。你的儿子那么可爱,你应该经常回去,多陪陪他。他说,车票贵,而且经常加班。说着神情就有点黯然。
  我非常后悔自己这样说。我们经常注意不到看上去正确的话给人的伤害。我应该说:“你儿子好可爱,你离开家工作,想到他也会很开心吧。”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是说一部纪录片讲述了日本一家深夜幼儿园的故事。很多家长要工作到深夜,不能像大多数家庭那样,在傍晚就能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幼儿园。有些孩子是在凌晨一两点钟被接回家,已经在幼儿园睡着了,又被叫醒带走。
  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反对父母这么晚接孩子,孩子休息不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太短了,甚至会建议他们为了孩子换工作、换城市。而深夜幼儿园则一声不吭,只是默默地照顾着这些普通人的需求。这些家长是厨师、售货员或者是在附近的红灯区做夜间工作的人。这部纪录片想说,这些深夜去接孩子的人,未必是最好的父母,但也是爱孩子的父母。
  儿子小时候上的幼儿园经常邀请父母去参加活动,因为这样对孩子好啊。有些父母工作日不方便请假,我当时也会想,为了孩子,请个假算什么呢?工作就那么重要吗?
  工作还是生活,这不过是一个选择罢了。我们都知道怎样做最好,而最难看到和体谅的,是人的困境吧。很多时候,唯沉默最温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