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军属的年味

   □刘素萍
  1962年,我大哥光荣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家的大门上,多了一块“军属光荣”的牌子,这一挂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84年,大哥转业那年才摘下来。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作为军属,我们家享受到了许多优惠政策,也因为这些优惠政策,才让我们全家人度过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段艰难贫穷的岁月。
  当时,虽然我父亲在城里工作,但工资却少得可怜。全家十多口人,老的老,小的小,除了二哥在大队信用站当信贷员拿平均工分外,家里就再也没有劳动力了。而二哥一个人挣的工分,远远不能养活我们全家人。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家里没有劳动力,就意味着没有工分,没有工分就分不到粮食,分不到粮食全家人就要挨饿。
  然而,因为大哥当兵,我们家成为军属,因而享受到了平均工分的待遇。每到生产队分粮食,我们家虽然没多少工分,但分的粮食并不少。特别是过年的时候,生产队里要分猪肉,虽然每家分得并不多,但我们家仍然可以分得平均数。
  因为我们家是军属,春节前,除了生产队里分得的猪肉以外,大队里还有一份。那个时候的春节慰问,物资基本就是一块猪肉,但形式却比现在隆重得多,其场景甚至可以说让人感动。
  每年春节前几天,大队领导都会来我家慰问。大队支部书记亲自率领一班人,敲着锣,打着鼓,扛着扫帚,提着水桶,喊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口号,猪肉还用红绸布系着。
  听见锣鼓声,全村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看热闹。这时候,我们全家人也在乡亲们羡慕的目光中,着“盛装”站在大门口迎接。来到我家,大队支书郑重地将猪肉送到我爷爷的手里,然后,握着我爷爷的手,说着祝福的话。支书与我爷爷说话的工夫,一部分人已经把我们家的水缸灌满了,院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另一部分人则给我家的大门贴上了春联,上联是“幸福不忘共产党”,下联是“感谢亲人解放军”。随着形势的变化,上下联内容也随之变动,比如:“英雄门第春光好,和美人家喜事多”等等,但横批永远是“军属光荣”。
  父亲工作忙,一般年三十才能回家过年。但自从大哥当兵以后,有一件事是父亲春节前必做的,那就是亲自擦拭大门口的那块“军属光荣”的牌子,父亲说,这是他的欣慰与骄傲。
  后来,爷爷给我们立下规矩,每年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小年”那天开始,水缸里的水始终都要是满的,院子里必须每天打扫一次,等到大队领导来慰问的时候,就省去了提水、扫地的麻烦。但爷爷说春联一定要留给大队来贴,因为这是我们家的“门面”,更是我们全家人的光荣。
  因为大哥当兵,每年的春节慰问,成了我们全家人的“光荣大餐”,也成为我对年味最深刻的记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