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了解年俗文化、变身“小郎中”

     本报记者 李飞 潘世金

书写福字
了解年俗文化

  27日,齐鲁晚报年俗文化研学营迎来历下区科苑小学和堤口路小学的同学们。修禊大典上,同学们一起体会“乡饮茶礼”,以经典诵读、作揖敬茶的方式,领悟尊贤敬老、关爱同窗的道理。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民国时期孩子们看庙会的场景,距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民俗文化馆馆长向同学们讲解过年的习俗,带学生参观老物件、老照片,了解济南的历史和发展变化。
  “事事如意、岁岁平安……”修禊大典结束后,同学们体验摔碗茶仪式,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如意。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大家还制作了老济南“花馍”,在劳动中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品尝济南美食的“泉城味道”。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现场了解五谷杂粮的形态,在红丝带和祈福牌中写下自己的心愿,寓意美好;书法家教孩子们用毛笔字写福字和对联,感受浓浓的过年气氛;进行雕版印刷的体验,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学生高光泽表示,在研学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过年的习俗,还学习制作花馍、学写福字等,感觉收获满满。
  “在写福字的过程中,老师教我们如何执笔、运笔,当时觉得书法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好好练习。”学生周佳宜说。
变身“小郎中”
学习中医药知识

  1月29日,齐鲁晚报宏济堂中医学堂研学营迎来济南市天桥区刘庙小学的学生。同学们变身“小郎中”,跟随讲解员老师,一起探寻中医药的奥秘。
  在宏济堂阿胶博物馆,馆中的藏品让学生大开眼界。在教室里,同学们上了一堂中医药启蒙课,了解了中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类,学习了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历史名人的事迹。
  把药材当作“颜料”,亲手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中药粘画。六年级一班学生刘德斌告诉记者,自己用玫瑰、车前子、红花学习制作了一幅熊猫吃竹子的画,感觉很有趣。
  下午,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使用戥秤。“一个小格是2克,一个大格是10克……”同学们按照酸梅汤配方进行打药称量,开始制作杞菊明目茶。
  随后,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山楂丸的知识并动手制作山楂丸。将山楂团在案板上揉搓成与案板齐长的长条,用搓丸板前后滚压,便成了10余个小山楂丸。
  刘庙小学大队辅导员曹艳华表示,孩子们走进宏济堂药房,学习中医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开阔了学生视野。“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组织类似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在研学中学知识。”
“齐鲁未来星”
研学营欢迎你

  校外有诗和远方!我们致力于打造与众不同而又专业的研学旅行。想在行走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就来参加齐鲁晚报“齐鲁未来星”研学游吧。
  为了更好地展现学子们的研学风采,我们征集习作、绘画等优秀研学作品。投稿邮箱为:953562374@qq.com。符合要求的研学作品将择优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刊登。
  目前齐鲁晚报北京科技研学营第二期正在持续报名中,详情咨询电话:齐鲁晚报:0531-85193712、85193050、13256799078(潘老师);清大研学:0531-82748669、58053686、18663719016(仲老师)

  1月27日,齐鲁晚报年俗文化研学营迎来济南市历下区科苑小学和济南市堤口路小学的同学们。29日,齐鲁晚报宏济堂中医学堂研学营又迎来了天桥区刘庙小学的同学们。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过年的习俗,还学习制作花馍、学写福字等,收获满满。在中医学堂研学营,同学们还变身“小郎中”,跟随研学导师,一起探寻中医药的奥秘。
  在书法家的指导下,科苑小学的同学们学写福字。
  ◤同学们学习使用戥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