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为幸福守望为发展助力

     本报记者 褚思雨 通讯员 徐文锋

  2018年,全市人社系统坚持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聚焦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全面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就业
  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持续加大就业政策宣讲力度、释放政策效应,全市支出各项就业创业补贴资金3.48亿元。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展翅行动”,发放补贴745.5万元;落实援企稳岗“护航行动”,为580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5387万元,稳定就业岗位22.6万人。
  扶持创业
  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2亿元,扶持创业1.41万人、带动就业7.01万人。新增省级创业型城市2个、省级创业型镇街4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家,23个社区获评省级“四型就业社区”,获评总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开展“雏鹰计划”
  组织50家企业开展了第二期“雏鹰计划”创业训练营活动,举办济宁市第四届创业大赛,评选10名大学生创业之星,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持续优化就业服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69万人、创业培训1.78万人,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创业成功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展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2.46万人。积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做强“圣地金桥”招聘求职服务品牌,举办现场招聘会96场,提供岗位20.6万个次,达成意向3.9万人次。
  “名校直通车”招才引智
  狠抓“双招双引”战略实施,积极参与制定全市人才新政,编制实施12项由人社部门主办的实施细则或工作流程,立足职能实际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
  强化项目带动作用,组团参加省第十届“海洽会”,组织150余家企事业单位先后赴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名牌大学开展“孔孟之乡·文化济宁—名校人才直通车”招才引智活动,全市共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729人,其中硕士615人、留学回国人员218人。

搭建平台育人才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全年举办各类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48项,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逐步推开,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014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903人。强化平台集聚作用,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处,新建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工作站6处,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22名。2家单位成功创建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济宁市技师学院创建为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

“圣地人才一卡通”
  强化激励保障作用,全市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1人、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齐鲁首席技师10人、齐鲁友谊奖2人,选拔孔子友谊奖6人。为273名高层次人才颁发“圣地人才一卡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实施全民参保
  注重抓好扩面征缴,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工伤保险“同舟计划”,促进单位和个人长期参保、持续缴费,在全省率先完成企业自行管理社会保险纳入地方统筹管理工作,社会保险惠及更多群众,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842.5万人,征缴社保基金247亿元。

社保待遇提升
  注重抓好待遇提升,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18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加基本养老金152元,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津贴平均提高170元;一个年度内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到75万元,老农保参保人员并入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划入个人账户工作得到落实,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全面推进,社保卡发放养老金工作全面实施,社保卡即时制卡网点达到162个,实现全市通办、就近办理。

职工养老保险
  建立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收统支制度和居民医保基金市级统筹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基金共济功能和使用效率。
  劳动关系和谐城市
  着力深化劳动关系和谐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儒润企业·和谐济宁”等系列活动,将儒家文化传统基因融入创建之中、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劳动用工信息备案,全市劳动用工备案企业达到1.76万家、职工58.9万人。

劳动监察保障
  落实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综合施策解决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全市查处各类劳动违法案件345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办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21件。着力深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品牌创建,推行阳光仲裁、和谐仲裁、便民仲裁,推出派出庭、巡回庭、数字仲裁庭工作模式,打造“和为贵”劳动争议调解品牌,提高维权服务效能。全市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039件,按期结案率100%。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