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四个故事说乡村振兴

   编者按
  怎样才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省两会上,记者采访到了四位深耕农业领域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他们讲述了几个小故事。

  本报记者 陈玮 张玉岩 
马云云 范佳

贫困村变生态旅游村
养殖场里带有香气

  对于乡村振兴,省政协委员、蓬莱马家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潮水镇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继业格外有体会。他的家乡马家沟曾经是贫困落后的村子,坐落在山沟里,通过发展田园生态旅游产业,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发展成为集酒庄观赏、葡萄酒文化体验、有机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特色民居体验、农家乐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村民不断增收。从前落后的村子,变成了能够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旅游的“最美乡村”。
  生态农业是省政协委员、山东龙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临沂市兰山区工商联副主席龙君江一直关注的问题。在会上,他提到现在大家一提到养殖场,都是谈虎色变,甚至有人说,“没有污染还叫养殖场吗?”“我真要邀请大家到我们企业去参观,不仅不臭而且是香的。”龙君江笑着说,“不要以为是说笑,养殖产生的废物经过发酵后有一种酸酸的香气。”
   山东是畜牧业大省却不是强省,在龙君江看来,只有现代化的龙头企业才能带动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要多措并举。首先就是要落实地方的主体责任,其次要有科技支撑,还要有现代农业装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种瓜赔了100多万
如今打了“翻身仗”

  省人大代表、昌乐县宝都街道张家埠头村农民、昌乐乐都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伟是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40岁的他,曾切身体会了农业生产的“凶险”,见证了农业生产的“分化”,如今,更多的是对自己选择的坚定和信心。
  1998年,19岁的张国伟从一家乡镇企业辞职,回乡当起了农民。因为老家位于昌乐和寿光交界处,当时寿光农业发达,张国伟决定回家种西瓜。
  第一年,西瓜价格高,他挣了个盆满钵满,但第二年,瓜价骤降到两三毛一斤,赔了一百多万元。但他没放弃,一直苦心经营,2014年来到昌乐南部鄌郚镇,建起了农业园区,如今园区已从300亩扩大到2000亩,每年仍在稳步扩张。
  数年打拼下来,张国伟深切体会到做农业的风险,“一样的瓜菜,去年一斤两块,第二年就成了一斤三毛”。
  但市场发生的转变让他看到了新商机。“从过去的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以前是‘一盘菜’,渐渐出现了中、低、高端分化”。
  意识到这种变化后,他果断选择了做中高端市场,园区每年有三分之一精力要放在新品种的试种上。如今,园区30%以上产品出口海外,60%以订单的方式输送给南方的农业服务企业,“菜还没种,我们就定好了价格,规避了风险”。
  张国伟也有苦恼,“招不来年轻人。”他说,公司一直想做电商、农业服务,亟需这方面的人才,他们也曾公开招聘,但招不来合适的人才。他建议政府倡导、提供平台,为园区与农业院校间的交流、对接创造机会,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 
“实干+因地制宜”
红苹果蝶变“金苹果”

  提起北流水村近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省人大代表,沂源县南鲁山镇北流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丙福感慨万千。他讲了一个红苹果变成“金苹果”的故事。
  2015年时北流水村村集体不仅没有收入,还背负债务。村里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进出村子只有一条路。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老年人闲在家无事可做。谈到北流水村命运的改变,陈丙福提到两个词,“实干”和“因地制宜”,“我看农村遍地都是宝,每寸土地、每块石头、每棵树木都能利用起来,就想起了要搞好果木种植。”
  他介绍,2014年村里逐渐建起了超过千亩的“沂源红”标准化生产基地。但当时年纪大的种不了,年轻人又不愿种。村里创新提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脱贫攻坚新模式,以土地入股方式运作,并且确定在入股分红上按照10%归村集体,30%归入股村民,60%归合作社进行经营管理。
  北流水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苹果口感非常好。村里创新性提出使用富锶矿泉水持续灌溉树体,培育出了“沂源红高锶苹果”。2018年“沂源红”品种的苹果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打出了品牌。
  村里的自然环境也适合干果生长。村里还发展起大榛子种植加工,建起干果加工厂,从种植、储存到加工、销售,形成产业链。“苹果园基地、干果加工厂再加上农副产品加工,这三块带动周边村劳动力就业四五百人,一年工资就能发放七百多万元。”陈丙福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