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海南禁塑应为治理“白色污染”做出榜样

    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限塑令”颁行十年之后,“禁塑令”来了。近日,海南省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并解读《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宣布海南自今年起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
  海南禁塑,并不突兀。放眼全球,禁塑正在成为一种环保共识,发达者如欧盟,落后者如肯尼亚,都已颁布了堪称严苛的“禁塑令”。在国内,去年已将海南定位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从这个角度看,海南出台“禁塑令”,成为全国第一个禁塑省份,应该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
  其实,海南也更适合实施禁塑“试验”。一方面,跟其他省份一样,海南饱受“白色污染”之苦。限塑十年,成效寥寥。近年来,随着网购、外卖行业的兴起,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消费有增无减,全省每年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竟有十二万吨之多。治理之策的“升级”已成为一种日益强烈的内在要求,尝试全面禁塑的时候似乎已经到了。另一方面,海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控制增量、消除存量上具有禁塑的先天优势。再加上“体量”较小,由海南来实施禁塑“试验”不仅更易于操作,风险也更小一些——成功了,相关经验可向全国推广;不成功,也足以为全国提供镜鉴,且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
  海南禁塑堪称一场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域推行的“试验”。对这样一场“试验”而言,接下来的最大“看点”显然不在于言说,而在于落实。 “限塑令”刚颁行的时候,人们一样很兴奋,一样满怀期望。但是,执行层面的种种缺失很快让大家陷入了失望。由此,人们难免心里打鼓:“限塑令”显然没有执行到位,更严厉的“禁塑令”会不会重蹈覆辙?这些年来,在不少地方,“高标准立法,大面积违法,选择性执法”之类的问题屡见不鲜。对公共治理来说,推出某些更“高级”的政策措施并不难,难就难在坚持结果导向,用心用力,久久为功,用卓有成效的“施工”将高标准的“设计”落到实处,让人都能看到实效。否则,再好的“设计”都是形式主义的空谈。
  好在,从实施方案来看,海南“禁塑令”应该不会重蹈“限塑令”的覆辙。日前发布的这份“禁塑令”,明确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全生物降解塑料替代产品研发和推广、建立完善塑料制品回收利用体系等七大方向和二十一项具体工作任务,从法规、标准、检测认证、替代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到闭环的回收及管理等,构建了一个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先易后难、分行业分类别稳步推进的立体化可持续实施方案。期待海南禁塑能够成功,为全国“白色污染”治理做出榜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