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筷短情长

   □孙小倩
  一双筷子,承载了中国人数千年的情感与文化。人间烟火,四方食事,一双筷子诉尽情长。
  风雪夜行,饥寒交迫,前路渺茫。游子漂泊于白茫茫一片的天地间,心底的羁旅愁思与雪片交织激缠。
  忽见前方数点灯火,游子驱瘦马上前,闻柴门内犬吠声声。主人开门,游子闯进,抖去斗笠上的雪,主人送上一碗热汤和几盘野味。筷子还未等拿起,那一份来自素昧平生之人的暖意便随热气氤氲而起,足以救人命,暖人心,消弭半生的苦与愁。一双筷子摆在桌上,一份温情徐徐而来。游子冻僵的手颤抖地拿起筷子,一股带电的暖意由指尖传至血液,传至灵魂。
  筷子,传递着人世的温暖,承载着中国人的仁爱。
  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岁月只留他一人在这孤独的人世间。又是一年除夕夜,老人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中的一个时刻。
  一阵敲门声传来,老人蹒跚至前,隔壁老邻居站在门口:“走!到我家去吃年夜饭!”“客气啥喽,多个人多双筷子嘛!”老人终究无法推辞这厚重的情意,被邻居笑着拽到了家里。
  邻居一家人已围桌坐好,老人被邀入了座。一双筷子摆在桌上,一份温情徐徐而来。红色木筷上雕饰有龙凤,传递着喜庆和吉祥。这一家人添的不仅仅是一双筷子,同时也为一颗饱经沧桑的心添了生存的热爱与耐心。
  “多个人多双筷子”生动勾勒出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浮世绘。
  筷子,传递着人世的幸福,承载着中国人的关爱。
  幼时家乡老辈常言:“中国人都会用筷子的。”筷子,仿佛是中国人独有的基因密码,是一份民族记忆的传承。
  中国人含蓄,筷子成为传递祖先智慧、教化培育后人的重要工具。制筷子“一曰要直,二曰要齐,三曰要和”,教导中华儿女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传递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守望相助、同心同德的团结精神;筷子上方下圆,使我们在生命之初就朦胧探索到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
  对于漂泊海外的中华儿女而言,筷子便成为故土的记忆。冰冷的金属刀叉难以取代筷子的温润质感。漂泊四方,也可以随时为故乡返航。
  筷子,传递着中国人的生存经验与发展智慧,承载着中华儿女浓郁的乡愁和对祖国的挚爱。
  筷子,作为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式表达,沉淀着中国人最丰富的情感,传承着数千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
  筷短情长,这份温情,才下舌尖,又上心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