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芽上椿

   □秦延安
  刺骨的寒风将冬天的萧瑟一直延长到了春分,虽然阳光见暖,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欣欣然张开了眼,但放眼望去,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此时,鸟儿还在北回的路上,草木还在惺忪着眼睛,果蔬还处于匮乏状态,但椿树上却如长犄角似的开始冒芽,一簇簇萌萌的新鲜着,一叶叶绛红色仿佛窜动的火苗,让整个春天都变得亮丽起来。
  虽然同是椿树,并长着同样的羽状复叶,却有香椿、臭椿之分。形态的相像让不明细理的人们经常将它们混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放牛,看到坡上的椿树爬满了椿芽,我以为被人漏摘了,便三锤两棒地爬上树,折回大捧椿芽向母亲报喜。看着我大汗淋淋的样子,母亲笑说,这是臭椿吃不成。看着我不解的眼神,母亲说,不信你闻闻,是不是有股臭味?我嗅了下鼻子,一股刺鼻的异臭直冲脑勺,不免有些懊丧。母亲的谆谆教诲,让我终于记下了这两个孪生兄弟的区别。
  直到上大学,我才从书本里知道,香椿和臭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科,除了味道不同外,它们的叶数和果实也是不同的,香椿树干常呈条块状剥落,一般为偶数叶数,果实为蒴果;臭椿树表面光滑,为奇数叶数,果实为翅果。
  “门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香椿被乡人们戏称为“树上蔬菜”。当春风携着细雨浇湿了大地时,椿芽如一张张涂了口红的欲开还闭、娇羞欲语的小嘴,满含心事,又似一朵朵嫩蕊初张、浓香流溢的花,清冽芳醇。初生的椿芽叶梗粗短,红芽子色泽淡红,香气扑鼻,鲜嫩无骨;青芽子绿如碧玉,叶片厚实,清香淡雅。民谚曰“三月八,吃椿芽”。“雨前椿芽嫩如丝。”
  作为报春树,香椿是走在了所有菜蔬的前列,让寂寞一冬的牙齿吃到了春的味道。这种醉于舌尖早于春日的香气早被古人享用了,并被当作贡品向朝廷进贡,足可见其受青睐之广。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赞道:“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
  诗人们更是将自己受用的感触抒发出来。“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溪童》中生动地写出了春暖花开时节,儿童在山中溪水边采摘椿芽的欢快情景。康有为在吃了香椿之后,也是赞不绝口,挥笔写下《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椿芽的香不仅让康有为齿舌沉醉,就连脸上也绽放起香了。
  美好的食材,就连烹食也是那么简单。明代《救荒本草》说:“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清代《素食说略》则说:“香椿以开水焯过,用香油、盐拌食之甚佳。与豆腐同拌,亦佳,清香而馥。”而香椿煎蛋、香椿拌豆腐、香椿炒腊肉、香椿头花生米等精巧搭配,更是让这一简单时蔬,成为千家万户的常客,温暖、芳香着众多味蕾。有人还不尽兴,将其制作成调味之料。清代《养小录》中记载:“香椿切细,烈日晒干,磨粉,煎腐入一撮。不见椿而香。”香椿的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润肤明目的功效,让其对疮疡、脱发、肺热咳嗽等病症很有疗效。
  香椿吃起来容易,采摘起来却并不轻松。因为香椿树高笔直,而椿芽大多位于树冠或枝头,只能用绑着镰刀的竹竿去打。在乡下,我曾见过很多村人,携着竹竿镰刀,一山一山地走,一树一树地打着香椿,如赶蜂的人追着香椿的花期,为世人捧送着最美的香味。因为谷雨之后,椿芽便叶老梗硬,无法食用了。
  一夜春雨,泛着闪闪油光的椿芽,携着清明的气韵一尘不染。咬一口椿芽,你便品到了整个春天的味道,春光满面;吃一口香椿,你便嗅到了家的气息,乡情满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