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学城村东土台子掩埋的历史谜团

  学城遗址西立面。
     历史上很多人类聚集地迁徙频繁,这其中有政治、战乱、瘟疫等因素,而地质灾害也是一条重要原因。曾五次成为古长清县城的学城村,许是由于泥石流的原因,让灿烂的人类文明掩埋于土中,从而留下了许多难以破解的历史谜团。

  文/片 赵福平         

村民习以为常的高台子
  学城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东北方向,古宾谷河西支流的东侧。村名因世代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庞涓等人在此学习军事而来。
  走出学城村向东南走不远,田野中有一处奇特的高台子地,这就是有好多未解之谜的学城遗址。在人们眼里,这处遗址实在是太过普通了。土台上种植着庄稼,和一般的田地没什么两样。村民可很容易地将农用车从西北方向唯一的一条小道上开上土台子顶进行春耕秋收。
  从附近地形可以看出,很久以前,这个土台子是和周围的土地连在一起的比较平展的冲积小平原,之后由于不同方向的山洪对这块平地冲刷切割,周围就慢慢沉了下去,而学城遗址这个地方则形成了一个独岛样式的土台子。
  再之后,又经过洪水长时间的冲刷及人类开荒种田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土台子面积越来越小,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东西长、南北窄、东阔而西狭的楔形高地。眼下的学城遗址高度3至7米不等,长约100多米,总面积也就有七八亩地的样子,台子东北角和东南角方正齐整。
中间掩埋着人类文明的碎片
  不知道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原因,土台子北壁被切削成了一个内圆弧状的土墙,土墙下面就是一条田间道路。就在这道土壁的土层剖面中,到处可以看到一些瓦片、砖块、打制的青石等。在这些历史碎片中,有带蝇文的灰陶、灰褐陶、红陶片等等。以前还有人看到了一尺多长的灰筒瓦及葵花状的大块瓦当等。
  这些历史碎片在土壁中有高有低,但大部分集中在土壁中间水平线位置,有些人工打制的大块青石一直被土层包裹而仅仅露出了一角。所有这些出土瓦片烧制年代非常久远,直观看上去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的清邑(今长清大部分区域)治所(县城)驻地就是学城。之后,东汉(25年~220年),三国(220年~265年),晋(265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卢县(今长清)的治所也设在学城村。也就是说,学城村在历史上有五个朝代成为过县城驻地,最近一个县城驻地也过去1500年左右了。
  从遗址现场发现的这些历史遗存及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这个土台子里已发现的各种瓦片都是一些宫殿建筑构件。历史上五次在学城设置县城和这个土台子中掩藏的遗存有没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学术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结论。至于孙膑庞涓在此学习军事的说法,更没有一点确凿的线索可以证明。
泥石流让古城陷入万劫不复
  至于遗址中这些历史碎片是怎么被土层掩埋,也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这个问题倒是不复杂,只要我们顺着北面土崖下这条小路向东走,走到东边再看一看土崖剖面中的土层结构就明白了。只见土崖中一层层的沙粒和大小不一的石砾比较均匀地分布在里面,不用说,这是由洪水裹挟下的沙石淤积沉淀下来而形成的土层结构。
  学城遗址相较于附近是块高地,但从大的地形来说却是一个凹地,村子北、东、南三个方向全是高山,无论哪个方向的洪水都会流过这里,然后再一路向西流入宾谷河的西支流。
  因此,学城遗址从古至今大体经历了洪水裹挟泥土将这里冲积成一个小平原,人们在上面生活发展,之后洪水形成泥石流将这儿的人类文明掩埋,最后洪水将这个地方冲刷切割形成一个土台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