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帮英国在工业革命中领先

齐鲁晚报     2019年03月30日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喜欢吃甜食,无论冰激凌、奶油蛋糕还是吐司面包,洋人似乎对这些甜得发腻的东西来者不拒,就连茶叶传到他们那里后也要加两勺糖才能入口。这确实让中国人够惊讶的,但你或许不知道,西方人这一习惯的养成,源于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蔗糖革命”。
  1640年3月26日,英国殖民者在美洲西印度群岛巴巴多斯试种的第一批甘蔗获得丰收,被加工做成蔗糖后贩运回欧洲。英国种植园主由此开始在美洲大规模种植甘蔗,短短几年内,上万英亩的甘蔗种植园在美洲形成。而蔗糖也在短短十几年中,从欧洲宫廷贵族偶尔才能品尝一次的奢侈品,变成了“最穷的农妇在为丈夫准备下午茶时也要加一勺”的生活必需品。
  说起来,这项变革其实是“被逼”完成的。熟悉美洲早期殖民史的人都知道,英国在这片新大陆上该算后来者,盛产金银与优质木材的南美和墨西哥在英国人到来之前早已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完毕,英国殖民者只能挑些先来者没顾得上的地方。北美还好说些,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就让他们颇为挠头了——这里不仅物资匮乏,还气候炎热,英国本土带来的作物在这里都无法生产。种植园主们只能拿烟草、靛蓝等作物在这里挨个试种,但基本都是种一拨赔一拨,连热带水果都不行——运回欧洲早就烂得不像样了。
  一圈试过以后,似乎也只有甘蔗最适合这里的环境,这种作物所需生长时间长,更妙的是甘蔗压榨后可以浓缩成蔗糖,很方便运输。已经濒临破产的种植园主们看到这玩意儿不赔钱,赶紧敲定下来,就它吧。
  但让那些急于摆脱困境的种植园主们没想到的是,蔗糖在欧洲的普及,其意义远超过帮欧洲人养成“甜口”的习惯。在蔗糖廉价化以前,欧洲平民的饮食与当时世界大多数地区一样,处于一种“热量紧平衡”的状态,闹饥荒是常有的事,欧洲各国必须保证80%以上的人口务农,才能保证粮食供应。但蔗糖廉价化后,为人们在粮食以外开辟了另一种更高效的热量供应来源——多吃几口糖,就能少吃不少饭。因此欧洲尤其是英国的穷人们很快就比贵族们变得更加嗜糖,糖成了他们一日三餐必备的调味品。而同一时期,欧洲在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粮食价格竟然因为蔗糖的传入开始下降,感到卖粮食不再赚钱的农民们纷纷开始向城市聚集“讨生活”。英国伦敦的人口在“蔗糖革命”开启后短短三十年内翻了一番,而更多的人口聚集很自然地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劳动力廉价到令作坊主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以挣更多的钱,而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了对新技术的需求,工业革命于是应运而生了。
  有历史学者曾经将当时各国的蔗糖价格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蔗糖越廉价的地方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越早。这一结论或许可以解答为什么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中拔得了头筹。今天回头来看,“蔗糖革命”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次能量的跨洲际运输,借助这种高效、热量极大的食品,人类第一次得以大规模地从农业劳作中被解放出来,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工业才最终成为可能。当然,这样伟大的变革注定是要有代价的——西方尤其是英美普通百姓那种吃东西甜到齁人的食癖就是这场革命留下的后遗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