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抓赛风赛纪怎敢奢望第六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07日

  在5日的中超联赛上,裁判通过VAR确认自己的判罚。 新华社发
  本赛季中超联赛刚开始四轮,因为裁判的判罚所引起的争议便出现了好几起。因此,中超裁判的业务水平也一再受到球迷的质疑和不满。足球裁判如何维持赛风赛纪,一旦出现误判就一定要背上沉重的“枷锁”吗,他们又如何能通过努力重树自己的执法权威呢?本报记者通过客观分析,为读者一一作答。

  本报记者 李志刚    

红牌频创纪录
  在已经进行的四轮中超联赛中,已经出现了十余张红牌,事实上从第三轮联赛就已经改写了原有的中超同期纪录。红牌频创纪录,背后原因何在?有一些人简单地将此归结为“足协规定严了,裁判下手重了”,其实这事儿绝非如此简单,红牌频创纪录绝非是足协、裁判的意愿。
  这几年,中国足协采取各类举措维护联赛赛风赛纪。2018年,中国足协曾推出一项旨在打击球场违纪,遏制暴力、非体育道德因素浸染联赛赛场的“赛风赛纪管理俱乐部第一责任人制度”,将各俱乐部在国内各项赛事的赛风赛纪表现和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俱乐部总经理甚至董事长的管理责任挂钩。对此,当时曾经有媒体解读为,一旦相关工作不得力,“第一责任”就面临着被问责甚至面临下课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足协维护球员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处罚,对《中国足协纪律准则》进行了新一轮修改。将具体违纪行为处罚的经济成本提高,同时结合行业劳动特点,在界定违纪从业者停赛场次方面和实际结合,与国际相关规则接轨。
  中国足协之所以用“重典”,出发点不是为了“罚”,而是想遏制球员、教练员、工作人员的不良情绪,对所有的人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足协的初衷,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赛风赛纪事关大局
  在2018年9月在大连召开的中超、中甲联赛管理工作会议上,会议就强调对联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忽视,其中包括“部分俱乐部和球队,利用媒体,对裁判员、对方俱乐部、对方球员等进行攻击、指责现象也比较严重”。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2019中超业已进行数轮,类似的问题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杜绝,一说起裁判,不少人就“气不打一处来”,总是认为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4月3日,中国足协职业俱乐部准入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足协将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把中超联赛打造成世界第六大职业足球联赛。他还说要通过狠抓赛风赛纪、提高比赛质量、加强观众参与和育人造星四大手段实现上述目标。在这里面,“狠抓赛风赛纪”,在四大手段中位列第一,而裁判问题又是赛风赛纪的重中之重。
  中国足球裁判的现状如何?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何在?如何在有效监督裁判的同时,重树裁判、足协和联赛的权威?要想说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进行梳理分析。
裁判经常多头为难
  一说到球场之上风波不断,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就有人指责“裁判是干什么吃的?什么水平?不会控制一下球员的情绪吗”?但是,如果裁判真的对这些人支持、喜爱、所在的球队做出了不利的判罚,即便是裁判的判罚是公正无误的,他们也会习惯性地叫嚷“黑哨,太偏了,这么吹,还有法踢吗”——这只是竞技场上极为常见的一幕,事实上,中国足球界的裁判,上至中超,下至业余比赛,裁判已经不是“两头不讨好”,经常是“多头为难”,不仅比赛双方对裁判不满,就连赛事组织方、场边的教练、家属、观众都是怨声载道。
  光是埋怨、语言攻击,都还好理解,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些球员、教练员,习惯性地“动手动脚”。随手举两个来自中国足协近期“罚单”的实例:3月26日,青超联赛天津天海U19队与新疆天山雪豹U19队的比赛中,天津天海U19队主教练田野因对判罚不满,在被罚离开技术区域后辱骂裁判员,被追加处罚:禁止进入替补席6场。3月31日,中甲球队南通支云球员南云齐,因在中甲预备队联赛与亚泰的比赛中辱骂裁判被红牌罚下,被足协处罚停赛6场罚款6万。
  赛风赛纪,需要裁判在场上去维护,但他们的基本权益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工作即便开展,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迅速解决,中国足球的根本环境就得不到真正的改善,自然也会直接影响中超冲击世界第六大联赛的目标实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