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11日

  本报记者 范佳         
  黑洞给人们的印象一直神秘莫测。那么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刘玉修介绍,恒星不断燃烧,内部进行热核反应,在衰老之后内部收缩。收缩后根据恒星质量不同结果不同。对此,他形象地比喻为相当于恒星“累死”了之后变成了某种“尸体”。
  “第一种质量较小的恒星比如太阳,衰老死亡后变成白矮星。”刘玉修说,质量再大一些的恒星衰老死亡后变成中子星,质量更大的衰老死亡后就变成了黑洞。黑洞是恒星经过衰老最后形成的一种星体。
  美国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预言:恒星核心质量小于太阳1.44倍的恒星将会演化为白矮星。核心质量大于1.44倍太阳质量而小于3.2倍太阳质量,整体为太阳8-15倍质量将演化为中子星,核心超过3.2倍太阳质量,演化为黑洞。
  “这个演变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如太阳的寿命还有50亿年左右,对于人类来说太漫长了。”刘玉修说。
  黑洞是不是像人们根据字面想象的,是一个大黑洞呢?对此,刘玉修分析,黑洞的特点是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所以吸引力特别大,能把所有物体都吸引到它里面,包括可见光。人类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本身能发光,或者能够反射光,这些黑洞都不具备,所以黑洞直接用肉眼是观测不到的。
  “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其他观测方法证明它的存在。”刘玉修介绍,根据黑洞对周围天体产生的一些影响,或者对光线产生偏折影响等,通过天文特殊方法是可以观测到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