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简朴的“身后事”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11日

  韩庙镇建设的公墓。
  3月24日,站南村村民杨丙兵的父亲杨德各去世了,按照村内制定的红白事章程,丧礼上减少使用白布,仅邀请至亲出席仪式,并用大锅饭招待宾客,前后花费只有5000余元,比起回族以往的丧葬习俗节省了2万余元,这样简单而庄重的仪式得益于站南村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胡晓东   
  韩庙镇站南村是一个回族村,在不同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回族在丧葬习俗与汉族有很大不同。
  “以前村民办白事负担很重,几百年的风俗就这样,村民就是借钱也要办得风风光光。”站南村老阿訇董文山说,“村民办白事头七、四十天、百天、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直至五六十周年都要回请亲朋,每次一般要宰牛杀羊,花上一万五六,这是大多数家庭无力承担的。同样带来的是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你家用5000元的木匣、我就给老人买6000元的;哪家坟地占地20平方米,我家就再加上10平方米……”
  针对这一现象,该村找准突破口,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引领是走向文明新农村的“引擎”和“加速器”。
  “不看家业多大、不看子女多本事、不看当什么官,咱们一个标准卡到底,谁也不用攀比谁。”站南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董文胜在党员、群众代表大会上说道。
  据介绍,2018年5月份,村里党员杨海云的母亲杨茂玲过世,丧礼上减少了80%的白布使用量,把木匣换做水泥盖板,参加谢孝的也仅仅是至亲。
  杨海云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这样简办丧事还真有点出乎大家意料。
  2018年清明节,站南村占地13000平米的公墓完成建设,每座墓穴占地仅8平方米。公墓建起来了,丧事制度必须也随之简化,全体村民民主表决制定了标准,并写入《红白事章程》,由理事会负责落实。到2019年4月份,村中15位老人去世,无一家丧事大操大办,且都安放在了村公墓,红白理事会已成为站南村治丧办丧的“当家人”。“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像移风易俗这样切切实实的好事,他们都会发自内心地支持。”在站南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董文胜看来,移风易俗工作,让村民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告别了大宴大请、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刚开始我们基层干部心里也没底,少数民族风俗不同于汉族,担心村民难以接受,推行工作难度大。”聊起民族村移风易俗工作,韩庙镇相关负责人赵军打开了话匣。
  他介绍,为了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更加深入人心,韩庙镇党委政府安排驻村干部到各村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分发倡议书,还将村里德高望重、公平公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族长组建成红白理事会,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并且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尊重习俗的基础上,采取“一村一策”方式制定了《红白事章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