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桑寺镇引导抵制婚丧大操大办,实现丧事简办,婚事新办

俗易旧风移,清明过“清明”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11日

  龙桑寺镇移风易俗宣传标语。
  4月5日,龙桑寺镇王泰开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追思会。十多位老人用剪刀剪出一朵朵雪白的“花朵”,以此祭奠先人、追思亲友。
  近年来,龙桑寺镇把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抵制婚丧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行为。据估算,一件白事过去最少要花费8000元甚至几万元不等,现在只花费3000元左右,平均节省费用达70%。全镇100%的村白事全部改成1天,100%的村实现了丧事简办,90%的村实现了婚事新办。打造了移风易俗工作的“龙桑寺样本”。
  通讯员 刘垒 陈超    

细化“ABC”三类
树典型带好头

  龙桑寺镇根据各村班子强弱、群众基础、村人口数、推行难易程度等实际情况,将全镇94个村划分为“ABC”三类(A—先进示范村、B—重点推进村,C—加速推进村),细分出12个A类村、64个B类村和18个C类村,层层示范引导,依次分类推进。
  对12个基础条件好的示范村,例如刘集、张老庄、邱家等村,靠上帮助指导,总结出便于操作的成熟经验,让其他村看到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为下一步推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组织引导64个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村学习示范村的经验做法,在全镇移风易俗专题推进会,镇党委把全县首批开始移风易俗的刘集村张老庄村作为“样板村”,进行了经验介绍和典型发言。
  针对12个移风易俗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村,镇党委召开专项推进会,族自镇村干部入村反复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并定期督促引导加速推进。
“三个抓手”不放松
凝聚思想达共识

  龙桑寺镇先抓好党员干部带头。党员干部带头是改变社会风气,推动民俗转向的有效方式。镇党委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党员和村党支部书记办理婚丧事宜的具体规定,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报备制度,对大操大办的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要求严厉查处,用制度为党员干部戴上“紧箍咒”。
  该镇积极抓牢村规民约建设。积极发挥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的作用,完善各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组织、立规矩,明确村民办理红白事的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使村规民约这个“小宪法”成了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
  此外,龙桑寺镇还抓强舆论宣传引导,每年召开全镇移风易俗专题推进会,以镇党委名义在94个村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组织镇庄户剧团自编自演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文艺节目11个,演出场次190余场,营造了“人人理解、人人支持”移风易俗的良好局面。
理事会服务一条龙
确保抓铁有痕

  龙桑寺镇各村都通过召开支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讨论制定红白事简办标准,并分别由生产组长、党小组长,分头到每家每户宣传引导。
  镇党委根据走访调研实际情况,制定了统一的《丧事简办参照标准》和《红事简办参照标准》,缩减红白事特别是丧事办事程序。各村根据参照标准,制定了本村的红白事简办标准,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使每家每户办红白事时有章可循。部分村还把丧事简办作为表彰奖惩重要依据。
  各村建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会长,老党员、退休教师、家族理事长等为成员的红白理事会,为每一家丧事提供“报丧、待客、火化、仪式”等全过程的管理、“一条龙”服务,既让群众大操大办无机会,又让群众省心、省钱、又省力。
  各村都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对彩礼标准、酒席数量、丧事时间等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建立起长效机制。龙桑寺镇将移风易俗工作情况纳入村级年度考核,作为文明村评选推荐的重要依据,使推动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