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建筑工地实现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11日

  工地内地面硬化,还设置了多处除尘雾炮机。 本报记者 周惠娇 摄
  本报济宁4月10日讯(记者 周惠娇 通讯员 王强 陈鑫) 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是体现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未来智慧建造方式发展的方向。10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跟随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探访任城区南杨庄棚改项目情况。除了常规的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这里在扬尘治理方面也非常规范,成为济宁市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样板。
  “我们将进入安全通道,净宽4m,净高3.5m,用钢管脚手架搭设,顶层按要求处置二层硬防护……”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当起了“导游”。据他介绍,安全通道两侧设置成为文化墙,包含安全、质量、绿色施工等内容,让作业人员在上下班途中耳濡目染,增强安全、质量、绿色施工意识。
  据介绍,任城区南杨庄棚改项目,总建筑面积290026平米,共25栋单体建筑(最高27层),包含住宅楼、商务楼、商业楼、幼儿园、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设计住宅1400套(户)。该项目于2018年4月开始施工,目前处于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0年6月达到竣工验收条件。
  为抓好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2019年全市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标准,突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扬尘治理四个主题,全面提升全市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逐步实现施工现场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勇表示,2019年,主要在文明施工、扬尘治理和场容场貌标准化建设上实现对标达标;2020年,主要在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工具化、制式化上提高标准,实现对标达标;2021年,主要在工程实体质量管控上,全面推广样板展示区,提高标准化水平。

 □相关链接                 
激光扫描覆盖城区 污染源冒头必被捉
  其实,早在2018年2月,济宁大气移动监测车和四个激光雷达扫描站点就已正式上岗,对城区重点区域污染源进行精确排查。
  移动监测车,顾名思义,是在城区移动进行不定点监测,尤其是哪里有拆迁、施工,可随时前往现场监测“气质”变化情况。而四个激光雷达扫描站点,则分别位于城东、城西、城南、城北,每个站点可覆盖周边5公里范围,四个站点基本能覆盖城区,通过激光扫描,将监测情况发送至操作后台,从而帮助环保工作者精确找出附近污染源和污染面积。
  正因有了这些高科技监测手段加持,环保工作者们一改过去完全只能靠眼和腿查找污染源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济宁大气污染防治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在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这些高科技监测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贾凌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