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凭啥突破千亿

10年磨一剑,高新区已积累了2000多家相关企业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26日
  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聚集了2000多家药企。
  英盛生物国际医学实验室即将启用。
  英盛生物董事长冯振介绍企业发展情况。
  起步于2009年的济南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成为高新区又一个规模过千亿的产业。10年磨一剑,在济南市开展新旧动能转换和打造十大千亿级产业的当下,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是否有经验可循?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沙君明认为,这得益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赋能生态。

  文/片 本报记者 修从涛    

推行双招双引,
已积累2000多家企业

  济南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可追溯到2009年,当年高新区拿到了国家“十一五”的一个重大专项,建设“综合性新药研发大平台”。紧接着第二年,高新区又拿到了另一个国家“十一五”的一个重大专项,建设“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两个生物医药类的国家重大专项,落在同一个高新区,这在当时十分少见。
  “能不能借这两个重大专项的机遇,推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呢?”在机遇面前,高新区的建设者们也给自己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然而,当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底子并不厚,只有123家。该如何发展呢?
  “必须要引入大量药企,只有这样才能从中选出好的苗子,优中选优。”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沙君明,当年就致力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他介绍,2009年,济南市启动实施了“5150引才计划”,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面向海内外引进150名能够提高城市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借助“5150引才计划”,高新区开始大量引进生物医药方面的高层次海归人才。
  这些年来,高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引才计划一直未中断,这为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积累了不少好企业。“比如现在的亨利、磐升等一批有潜力的企业,已经开始有产品推出,经过临床之后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沙君明介绍,经过长期地双招双引,当前高新区已经积累了2000多家生物医药方面的企业,2018年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已经超过850亿元。
要耐得住寂寞,
培育企业眼光放长远

  实际上,对于引进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值得培育,高新区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在于,眼光要放得更加长远。
  2013年来到高新区发展的英盛生物,是一家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及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的企业。“我们当时进入高新区时收入为零,是一个没有收入的公司。”英盛生物董事长冯振还记得,在当年企业入区推介会上的情景。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引进企业是希望带来更多税收,一个收入为零的企业怎么就被高新区看中了呢?“我们研发出了能检测耳聋基因的技术,当时全国只有三家公司能做到,我们是其中之一。”冯振介绍,高新区正是看好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进入高新区后,英盛生物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外部环境尤其是医疗环境的发展,有着多年科研积累的英盛生物开始浮出水面。2018年,英盛生物与美国的赛默飞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共同研发生产用于临床的质谱仪,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质谱仪的国产化。“现在我们的年综合收入在3个多亿,最近几年基本上每年都是100%以上的增长。”冯振介绍。
  怎样培育企业才能让企业快速发展呢?“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沙君明介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投入大、周期长,但一旦成功,回报也大。据悉,经过多年的培育,截至2018年底,高新区医药企业在研的1.1类创新药进入二期三期临床的有12个,“这也意味着,未来这些产品一旦落地生产,可能都是爆品,将是过10亿甚至过50亿的产品。”沙君明介绍。
开展载体孵化,
今年再开工百万平方

  除了吸引外来企业,内在孵化也是高新区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一些有着先进技术成果的生物医药人才也在跃跃欲试。
  “双招双引是一条腿,内在孵化是另一条腿,两条腿走路。不光要引进来,还得留得住,发展好才行。”沙君明介绍,2010年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在大学科技园,但很短时间内,大学科技园就入驻满了企业,于是借用了迪亚的载体培育企业,同时也带领迪亚等一批民营孵化器发展壮大起来。
  “孵化器不仅可以为初创企业提供必要的共性服务和基础设施,还可以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咨询、信息支持及协助企业融资等服务。”从事了20多年企业孵化工作的冯玉国介绍,他开办的迪亚孵化器是高新区最早一批的国家级民营孵化器,孵化的企业中70%以上是生物医药类企业,英盛生物也是其孵化毕业的企业。
  “从事生物医药的企业对生产研发厂房要求比一般厂房要高,有的需要4.5米层高,还有的甚至要求6米多层高。”沙君明说,体制机制灵活的民营孵化器探索了很多新方法、实现了很多新突破。如果当时没有这些民营孵化器载体的承载,光靠政府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载体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沙君明介绍,今年生命科学城将再开工建设100万平的载体,服务产业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