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已成生活的一部分,济宁七旬“最佳读者”杨锡金

与图书馆的60年“书缘”

齐鲁晚报     2019年04月26日
B02
身边·看点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编辑:陈鸿儒 组版:曾彦红 校对:汪泷
  本报记者 汪泷

  对于济宁市图书馆不少工作人员而言,杨锡金是他们的“老熟人”。这名普通的读者,几十年如一日把市图书馆当做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更是把阅读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最多的时候,我一年能借阅200多本书。”说起这个数字,杨锡金就像戴上了“军功章”一样,言语中满是抑制不住的自豪。

  济宁市图书馆新馆,让更多济宁人爱上阅读(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在上世纪80年代,他便是“最佳读者”
 □延伸阅读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杨锡金比往常提前了几天,来到了济宁市图书馆。身为图书馆的“老顾客”,每周末雷打不动的来图书馆还两本书,再借两本书,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之所以提前来,是因为我知道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看看图书馆有什么活动没有。”济宁市图书馆搬到新馆之后,杨锡金的生活轨迹也从以前周末直奔常青路11号,变为了坐车前往太白湖新区的济宁市文化中心。在他看来,稍稍延长的路程并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毕竟上了年纪,现在年轻人玩的那些新东西我接受也慢,但书不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如往常在那里陪伴着我。”
  这一次,杨锡金还了书之后,又从书架上拿了两本与民国时期的民俗文化有关的图书,“要不是工作人员说文史区现在还没完全开放,我还想多借几本。”杨锡金拿着书,一本本放在自助借阅机下扫描,旁人看了很难想象,这位操作手机都嫌麻烦的读者,在图书馆里却像自己家一样熟门熟路。
  今年已年过七旬的杨锡金,退休前是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这几年在济宁市图书馆每年公布的图书借阅榜上,他总会凭借一年上百本的借阅量,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上个世纪80年代,济宁市图书馆还在红星路的时候,我就获得过‘济宁市最佳读者’,当时的老馆长还现场送了我一套崭新的图书。”说起这段往事,杨锡金十分自豪,不亚于现如今的年轻人,在某个游戏里打出一套稀有的装备,向朋友们炫耀。

爱书之人的终极梦想 将书香传入千家万户
《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幼小心灵里扎了根
  1958年,济宁市图书馆揭牌成立,位于现在的人民公园西门,大约只有三四间房,藏书量也十分有限。“我是1960年第一次去那里借的书。”杨锡金到现在还记得,他借的第一本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借给我书的是馆里的韩老师,后来再也没见过。”
  而这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畏艰险与敌人进行斗争的书,令杨锡金记了一辈子,“那时候还小,只是觉得书中的主角就是自己心中的英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却能够为了新中国坚持与敌人作斗争。”书里的很多细节,对杨锡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让他对革命烈士更加心存崇敬,更是第一次意识到,一本书可以有如此大的魔力。
  从那时候起,只要一有时间,杨锡金就往图书馆跑,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借阅的图书也越来越多,“我也没啥爱好,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咋擅长与人交际,感觉书就是我的朋友。”所以一提起济宁市图书馆的历史,杨锡金几乎张口就来,“从人民公园西门,到后来红星路,再到常青路,再到现在太白湖新区的文化中心,图书馆开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说着,杨锡金突然提升了语调补充,“图书馆前前后后三任馆长,我都认识!”

气派的新馆投入使用让阅读有了后劲
  在煤矿退休以后,阅读更是成了杨锡金的主要生活节奏。济宁市图书馆搬到常青路11号之后,每周末走进图书馆,他总是先翻阅下最新的报纸杂志,了解下近来的国内外重大新闻,然后再去图书借阅区,挑上几本有眼缘的书借回家。
  “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一种享受。”杨锡金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的话,那读书之于他而言,也仿佛是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每换一本书,就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任意徜徉。”
  今年春节期间,济宁市图书馆新馆正式试运行。杨锡金早早就听说了消息,所以试运行当天,他特意赶了过来,“当时还没进馆,在外面抬头看了眼,我不禁发出一声‘嚯’!”如此气派的图书馆,显然是杨锡金之前没想到的,虽然他早就听说新馆这也好、那也好,只是没想到会“如此好”,“我觉得这馆儿搁到哪里,都得是这个!”说着,杨锡金竖起了大拇指。
  从那一刻起,杨锡金在馆内停留的时间更久了,“以前老馆也很好,但毕竟座椅少,咱又不好跟来上自习的孩子们抢地方。”可现在不同了,随处可见的桌椅让杨锡金觉得来一趟不多呆一会儿,都对不起这座气派的场馆,“我现在就盼着快点正式开放,到时候肯定能借到更多好书。”

  书籍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人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梁山县委宣传部普通党政干部李继保也是如此,更将这种生活方式传递给了每一位家庭成员。
  李继保从小爱读书,上初中时最爱去学校图书馆和县图书馆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后来参军到部队,晚上熄灯后还在蚊帐里用手电筒偷偷看书。“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想看啥书买啥书,多幸福!这些年来,无论出差或旅游,每次都带一大堆书回来。”
  书店、旧书摊、图书市场、购物网站……只要能淘到好书,李继保就乐此不疲。“有次去北京出差,因为时间紧,我早上3点半就爬起来,带上周电筒直奔潘家园。”李继保笑着说,在这个全国最大的旧书市场,他逃到了不少“好物件”,包括10多本老版的《水浒传》和《红楼梦》,可把他乐坏了。
  “藏书有乐,也有累!”生活中,李继保对自己很“抠”,但对心爱之书却出手大方,几百元上千元的书随手就能抽出几套,大部分工资用在这里了。而对他来说,图书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书用好,才是藏书的最终目的。
  李继保的妻子张荣春是普通医生,儿子正在读大四,读书、藏书、用书,让这个普通家庭满是书香。妻子喜欢看文学书,偶尔写一些小品文,发表在一家三口的微信群里。除了家庭成员,对于邻居和朋友,李继保也完全开放藏书,左邻右舍可以来挑喜欢的书看,到了节假日也经常有文史爱好者朋友到家里来做客。
  李继保的微信昵称叫“小学生保哥”,朋友们都喜欢叫他“小保哥”。去年夏天,他参加了济宁市的几家读书会,回来就召集朋友开办了“水浒轩读书会”,传播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得到了一致好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李继保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大家的日常生活方式,让书香飘入千家万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