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十二中学教师冯秀丽

精耕细作,打造学生最爱的课堂

齐鲁晚报     2019年05月04日
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编辑:姬生辉 组版:李腾 校对:唐首政
专题
T14
  本报记者 贾凌煜

  曲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2012年,冯秀丽来到济宁市第十二中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工作以来,她紧跟学校各项培养举措,成为学校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开朗、孝顺、善良、幽默、责任心、严厉、亲和力”,这是学校同事和学生们对她的评价。8年的教学经历,她更加认识到职业的神圣和作为教师的担当,并不断用自己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上严厉课下活泼
与学生们亦师亦友

  “严厉与亲和力并存,并不矛盾。”冯秀丽笑着说,自己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确实严厉,从初一开始就立规矩,上课时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做笔记;一旦下了课,冯秀丽换了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无间。
  课上的冯秀丽虽然严厉,但她的课堂又是活泼的。“我不希望自己的课是机械式的灌输,而是田园式的精耕细作。”冯秀丽希望给学生们带来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为此,在冯秀丽的课堂上,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轮番上演,学生们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走上讲台,大声表达。
  “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冯秀丽时常想,自己也是一位家长,每位家长都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当家长们把孩子交给自己,就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每天看到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冯秀丽更是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成为优秀的教师。
  如今,冯秀丽教初三年级语文,“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分层辅导,全面面向BC层,A层培优,D层面对面辅导。”冯秀丽说,初三的课程本身安排得比较满,对A层的培优,一般在周六晚上通过网络进行;D层“一对一”辅导效果比较好,比如班里有一位学生,升入初中语文基础较差,作文却十分优秀。经过冯秀丽的耐心指导,从初一到初三,这位学生进步很大。“学生们在校一天,老师们定会一路陪伴。”冯秀丽说。
  一直以来,冯秀丽的语文课颇受学生们欢迎,课间时,她的办公桌前总会围满前来请教问题和探讨知识的学生,她所带班级的语文课更是在校内名列前茅。2018年,在任城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征文大赛中,冯秀丽执教多名学生获奖,她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除了正常的教学,冯秀丽还积极承担起学校宣传工作,让社会对济宁市第十二中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校提供强大平台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老师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碗水;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然后知困’,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完善着自己。”为解决这些困惑,冯秀丽不断自我充电,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努力构建自己理想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济宁市十二中学迎来了多名青年教师,以冯秀丽为代表的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成长,得益于学校系统有效的培养举措。“刚工作时,学校就要求老师树立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用心完成每一份教案是基础,学校鼓励老师多读、多写,多学习。每个学期,冯秀丽至少会读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
  同时,每节课后,冯秀丽会写教学反思,记录课程感悟,总结得失。“每个学期末学校会评选优秀反思,集结成册,计入教师成长档案。”冯秀丽说,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能有效促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每逢任城区有公开课、优质课评比时,只要没有课,她都会前往学习。而且,每学年十二中都会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鼓励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加。
  性格开朗的冯秀丽,最喜欢参加的是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沙龙。“沙龙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举行,青年教师相互交流,探讨教学体会,倾诉教学困惑。”冯秀丽说,青年教师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解决办法,有时还就某个专题发表个人见解。沙龙最后,学校领导还会对老师们研讨的话题进行点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有力助推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冯秀丽进入十二中任教,如今已是第8个年头。“时间过得真快,仿佛昨天还是个青涩、刚踏出校园的大学生。”冯秀丽说,济宁市第十二中学培养了自己,成就了自己,今后,她将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把学生教好,为济宁十二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济宁市第十二中学教师冯秀丽。本报记者 黄健恒 摄
金乡县金曼克中学教师王雪云 珍惜缘分,享受和学生一起的时光
  “自主合作高效”模式
营造互助合作好班风

  4月22日早上7点20分,金乡县金曼克中学三年级一班的教室传来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王雪云手捧书本,在教室内来回踱步,和学生们共同沐浴着知识的晨光。“再过两个月,这群孩子们就要毕业了……”看着教室内一张张熟悉的青春脸庞,王雪云话语中满是不舍。工作22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王雪云始终和学生们在一起。
  从事班主任22年的她,在班级管理上有套自己的“教育经”。依托“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管理模式,她成为了同事们口中的“王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成8个学习小组,引导孩子们良性竞争,让他们共同成长。”王雪云说,“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针对学生成绩的差异,她选择“谈心”的方式与学生们交流。“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对老师和家长敞开心扉。”王雪云提出“班级无差生”理念,让学生们明白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差别,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她所带的班级中,同学们比学赶帮超,协同互助,营造出一种合作、竞争、积极向上的班风。
  “我希望孩子们成才,更希望他们学会做人。”王雪云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并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她体贴学困生,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进而塑造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珍惜和学生的“缘分”
学生亲切称他“老班”

  从教22年,王雪云在教学上愈加淡定从容,对每一个孩子,更多的是以欣赏和陪伴的方式相处。
  课堂上,王雪云经常以辩论会、小品、采访、时事访谈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营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在‘老班’的课堂上,我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感觉时间太短了。”每次听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王雪云总是感到十分幸福。作为一位母亲,王雪云坦言,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十分珍惜和学生们来之不易的“缘分”,班上学生们的喜怒哀乐,时时牵动着她的心,同样学生们也习惯了和“老班”在一起的时光。
  2012年的9月,王雪云被查出患有甲状腺肿瘤。因为当时带六个毕业班又是班主任,她坚持拖着病弱的身体工作,在寒假后才进行手术,“我不能因为自己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得知老师生病,同学们纷纷去医院看望,“看着眼前这些可爱的孩子,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早日回到他们中间。”王雪云说。
  身体逐渐康复后,王雪云一如既往坚持着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教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习惯。“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感觉生活处处充满希望。”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工作对于她来说是责任,是执着,更是热爱。
  多年的耕耘与付出,王雪云所带班级的成绩取得多项荣誉,得到了领导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她也先后获得济宁市特级教师、济宁市优秀班主任、济宁市四有好老师等荣誉。
  本报记者 周惠娇

  金乡县金曼克中学教师王雪云已经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22个春秋。她是同事眼中的“敬业模范”,是学生眼中可敬的“老班”。一直以来,王雪云满怀责任,向学生们传授着知识,呵护着他们的成长。22年如一日,王雪云默默无闻、担当奉献,用自己的芳华陪伴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
  王雪云指导学生学习。本报记者 周惠娇 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