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这个事件的核心问题不是吴鹤臣的家人为什么要募捐,而是吴鹤臣的家人怎么就通过了募捐审核。
德云社艺人吴鹤臣于2019年4月8日突发脑溢血住院。5月1日,其妻子张泓艺通过“水滴筹”发起上限百万元的募捐。随后,网友质疑其在北京有房有车。日前,张泓艺表示,家里的两套房是六环外铁路系统的公租房,一套在父母名下,一套在已去世的爷爷名下,均无房本,无法出售。她还表示,车是自己婚前购置,家中有瘫痪病人,从家到医院六十公里,日常出行很是麻烦,所以“车不能卖”。
以上回应并没有消除舆论的质疑,很多人坚持认为这个募捐存在不诚信行为,有“骗捐”之嫌。张泓艺的解释之所以苍白无力,是因为她在募捐中确实有重大失误,比如把100万元筹款上限当目标金额,给人留下了谎报治疗费用的恶劣印象。
但是,张泓艺对“有车有房”的解释也不是毫无道理。毕竟,房子和车已经是很多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如果非要募捐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可以募捐,未免不近人情。通常而言,一个家庭只要面临因病致贫的压力,就可以发起募捐了。
问题的症结在于,贫穷大多数是相对的。有些人有车有房,还是危机感十足,觉得自己是个穷人;有些人无车无房,却也无牵无挂,并不妨碍自己享受美好生活。所以,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穷人的问题上,很容易出现争执。曾经一则有关贫困户的新闻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某地党政部门领导在春节前慰问贫困户,有眼尖的读者在媒体刊发的新闻图片上发现贫困户家里有钢琴和吊灯,因此质疑贫困户有假。事后核查,贫困户确实是因病致贫,钢琴是老旧的二手货。此事虽然无关募捐,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人对贫穷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看到“有车有房”就认定募捐人是骗捐,过于简单和武断。虽然很多人认定为募捐人应该先向亲友求助,穷尽所有资源之后才可以募捐,但是这并非募捐人的必由之路。只要募捐人如实陈述困境,也可以在不求助亲友的情况下提出募捐申请。如果有人觉得募捐人面对的困境并不严重,也没有打动自己,自然可以不捐。这种情况也不会伤害公众的慈善爱心。
与张泓艺的失误相比,募捐平台的失误其实更容易引发有关募捐的信任危机。从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料看,吴鹤臣既有医保,也有热心的亲友,其家庭应该能够承担相关治疗费用。张泓艺可以觉得自己压力很大,但是募捐平台不能没有严格的标准,更不能被募捐人的情绪左右。募捐平台负责审核募捐资料和方案,并发布募捐信息,必须确保公益资源不被滥用。募捐人是如何因为“误操作”成为“贫困户”的,水滴筹应该出面解释并道歉。否则,公众有理由怀疑,募捐平台在配合募捐人进行“误操作”,毕竟募捐平台要按比例抽取管理费用,募捐金额越高,管理费用越高。如果募捐平台有逐利冲动,一个生病的德云社相声演员显然是优质“客户”。
现在,公众“余怒未消”,张泓艺“百口莫辩”,而募捐平台超然于外,这是一种“舆论失焦”,因为这个事件的核心问题不是吴鹤臣的家人为什么要募捐,而是吴鹤臣的家人怎么就通过了募捐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