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买短乘长”,规则失灵现象需正视

齐鲁晚报     2019年05月06日
  □木须虫

  五一假期结束了,铁路旅客“买短乘长”的话题还在讨论之中。针对五一假期中,因部分旅客“买短乘长”导致两趟列车超员,正常购票乘客无法上车的现象。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改进假日运输服务工作,并商有关部门增加诚信记录内容。5月5日上午,铁路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从即日起严格执行动车组列车禁止办理延长补票的新规定:已经购买了短途车票上车的旅客,如果一定要延长乘坐列车,只能出站补票,并将额外加收应补票价50%的票款。
  不少人将“买短乘长”的现象归咎于规则的漏洞。而按照现行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相应条款的规定,“买短乘长”或称越站乘车并未被完全禁止。上述规程第三十八条写道:“旅客在车票到站前要求越过到站继续乘车时,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应予以办理,核收越站区间的票价和手续费。”似乎是违约成本低,导致“买短乘长”成为规则的破窗。
  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买短乘长”除了极少数用以逃票之外,大多数时候都是乘客无法买到出行区间的车票,所采取的先上车后补票曲线自救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违约乃至违信,但多少都有些无奈,只要是不出现“霸座”或者逃票,很难说是恶意,试想正常情况下,还是要承担那些成本,谁愿意去费那么大的周折?
  不否认“买短乘长”会给营运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运力紧张的高峰时段,可能带来事实上的“一座两卖”的现象,甚至因为列车超员导致后至站点乘客无法上车,出现铁路合同违约和乘客权利受损情况的发生。而这正是此现象引人关注的原因所在。然而,也要看到这种现象本身的特殊性,它仅仅只会出现在特定的时段和特定的车次,并不是常态。而事实是,“买短乘长”在平时就普遍存在,对营运秩序影响甚微,反而是微观层面对运力最大化的能动调节,并不乏合理性。
  不难看出,“买短乘长”需要正视的并不是规则漏洞,而是规则失灵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还是特定环境下供需出现严重的失衡,导致正常的规则不足以被遵循。所以,五一短假一些线路车次出现“买短乘长”的突出问题,与春运时乘客为了回家不惜成本买一张车票理出一辙。推而论之,即便铁路部门修改规则对越站乘车收取高额费用,只要是其成本低于乘客包括时间成本在内显性和隐性成本的算计,在特定的时段依然还会出现普遍的失灵。
  因此,对于“买短乘长”归根到底还是要求铁路部门将运营秩序的维护与保障,置身于运力合理调配和供需的有效满足之下。一方面,运力供给有必要与客流峰谷变化动态相适应,更精准更科学;另一方面,铁路票务供给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动态的灵活调整,而不只是局限于区间配额模式。如出现长途无票而分段票充足情况下,符合一定条件时,系统根据购票请求自动调整生成长途,如此就会少很多“买短乘长”的现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