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传奇鲁商和他们的精神江湖

齐鲁晚报     2019年05月24日
  张士平
  刘石祯
  在步入古稀的第三个年头,张士平撇下了他一手缔造的魏桥帝国。至此,又一代鲁商传奇谢幕。张士平之前,在国内纺织业同样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鲁泰之父”刘石祯已于2017年1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发现,作为第一代山东企业家的代表,两人身上有着颇多共同的标签。传奇大佬接连谢幕,他们的精神江湖又将如何传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昭 冯冬宁

勤奋与精明
  刘石祯年长张士平6岁。1940年,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因为家庭困难,高中差一年毕业便辍学,后来上了一个煤矿技工学校。1961年,刘石祯到国有地方煤矿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刘石祯被提拔为淄博市淄川区煤炭局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局长。由于工作出色,后来煤炭局变成煤炭公司时,他顺利成为一把手。1987年,为调整产业结构,淄川区决定由当时还担任区煤炭公司经理的刘石祯“一肩挑”牵头上马棉纺厂项目(淄博七棉)。
  1988年7月16日,经过400多个紧张的日日夜夜,淄博七棉顺利投产。但由于赶上全国纺织热,加上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淄博七棉仅有1万国产纱锭,只能生产21支低档棉纱,全额负债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面临夭折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刘石祯又开始为新生的项目到处寻找出路。
  与刘石祯的经历相似,张士平1946年出生在邹平县魏桥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子,为减轻家庭负担,张士平完小毕业就进入邹平县供销联合社全资拥有的第五油棉厂工作。
  因为“能吃苦、最勤劳”,张士平1981年成为一厂之长。当时,张士平接手的可谓是一个“烫手山芋”。就外部条件而言,由于当时邹平当地及周边油棉厂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在内部,松散和低效的管理亦令这家有60余人的小厂陷入亏损的境地。而在张士平一系列精明的生产调整和内部改革之下,这家油棉厂当年便实现扭亏为盈。
  随后,趁全国棉花行业陷入萧条之机,张士平又接连主导上马了毛巾厂、纺纱厂和织布厂。这些新上的项目,成为日后邹平县魏桥棉纺织厂规模扩张的基础。
谨慎与冒险
  在他们先后进入纺织领域之后,1993年—1997年5年间,国内一窝蜂的纺织热开始迅速形成产能过剩,一大批纺织厂陷入破产困境。与此同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又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动荡。这种情况下,国家推出了“限产压锭”的政策,目的是实现“去产能化”。
  不过,面对行业性的危机,张士平却“冒险”带领企业走上了逆势扩张的道路——在四处收购破产企业后,当时张士平工厂的棉纺织能力很快扩大到33万锭。“在这个行业,只有大规模、低成本、好品质才可以生存下去。”这是张士平当时逆势发动凌厉扩张的一个逻辑。
  到2005年,张士平已经把魏桥做成了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一举奠定“棉王”地位。此后,张士平又先后将触角延伸至热电和电解铝行业,最终完成了由油棉厂到“棉王”和“铝业大亨”的双料转变。
  在张士平带领魏桥集团逆势扩张的同时,刘石祯也开始为新生的淄博七棉寻找出路。
  1988年,为拿下与泰伦集团合资的项目,刘石祯曾费尽周折去纺织部、国家计委、外经贸部争取出口配额。40多天时间33次进京,刘石祯终于盖完了合资所需的全部243个公章。1988年5月12日,双方在泰国曼谷签订合资组建鲁泰纺织有限公司的协议。
  1993年鲁泰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引进织布设备,开始生产色织布。1997年鲁泰纺织成功发行B股融资1.5亿港币,扩大色织布生产规模,成为当时亚洲六大色织面料生产厂家之一。2000年,鲁泰纺织又发行5000万A股融资8.9亿元人民币,新增年产高档色织面料3300万米,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基地和全球顶级品牌衬衫制造商。
  回头看,无论是魏桥集团还是鲁泰纺织,它们今天的成就与其掌门人不满足于小富即安,“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无关系。
低调与高调
  低调是两位传奇鲁商的共性。
  张士平和刘石祯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习惯“只做不说、埋头苦干”,为人十分低调,很少抛头露面。张士平不用电脑,没有微信,但他200元的手机就是一个面向员工的投诉热线,他经常会收到来自于普通工人的短信。他日常出差,一般都是一个人拎上包就走,不带随从。由于异常低调的作风,张士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隐富之王”。
  刘石祯的作风也异常低调,甚至他低调的作风也深深影响到了鲁泰纺织。“鲁泰纺织极少接受媒体采访。”当地宣传系统的一名官员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于当地官方安排的“成就类”报道,鲁泰纺织一般都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非常严格”为由推掉。
  虽然作风低调,但2006年至2016年间,刘石祯个人累计捐资1100万元,向所在的淄川区高龄老人发放慰问金。2016年9月的重阳节来临前,处在重病期的刘石祯依然拿出100万元并亲自送到政府,用于敬老金的发放。弥留之际,他反复叮嘱家人,不开追悼会,后事一切从简。
  而事实上,习惯“只做不说、埋头苦干”的张士平也有高调的一面。每年的正月初八,邹平当地官方都会召开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座谈会。在这个会议上,张士平往往一改其低调之态,会当众表示确保年度纳税数额达到“多少亿元以上”。
  “什么是企业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我总结起来只有两点,那就是积极交税和充分就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分组会上,张士平曾高调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精神江湖
  以张士平、刘石祯为代表的山东第一代企业家群体,学历不高,出身也大多贫寒,他们尝尽人间冷暖、洞察世间曲直。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艰难蜕变中,他们的灵魂和肉体都得到了淬炼。这也使得他们普遍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为人先的闯劲,在艰难的摸索中,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成为催生企业裂变因素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商业素质。
  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有浓厚的工业情怀,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实业。比如,张士平就曾明确表示,魏桥集团不碰金融,也不玩房地产。
  “经济深度转调期,山东企业家更需要企业领袖的精神鼓励和带动。”有山东企业家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价说,受益于一贯的冒险精神,张士平和刘石祯在蛮荒之地上缔造了自己的商业传奇,对比两位鲁商的旗帜式人物,现在有些山东企业家思想不够解放,不但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更缺少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魄力,甘于”小富即安”。
  英雄离去,从来都令人扼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更好地传承他们身上的山东企业家精神,又何尝不是对逝去的他们的最好纪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