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绝非好现象

齐鲁晚报     2019年05月31日
  □何勇海

  曾经的中小学校园里,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响成一片。可如今,很多学校和老师却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疾走,课间往往安静如上课。“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课间十分钟是中小学生学习之余的放松时间,在课间适当活动一下,有利于他们身心发育和创造力发展。课间休息就是对课程学习的调节,要有一定的活动、运动才能达到调节课程学习的目的,如果在课间学生还是静坐,就很难发挥其调节作用了。课间十分钟被剥夺,学生经常处于久坐状态,对他们的脊椎、颈肩发展与护理都不利,不仅身心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缓解,久而久之,视力也会持续下降。
  本该热闹的课间十分钟却异常安静,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那么,课间十分钟何以普遍变得“静悄悄”?一方面,一些老师为图管理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或做在课堂上未完成的作业;另一方面,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惹来麻烦。于是我们看到,在不少学校对课间纪律的规定中,常有三个“不准”:不准在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不准出教学楼、不准在室外高声说话和嬉戏打闹。管理倒是省心了,麻烦也不会有了,学生的课间休息活动权利却被变相剥夺了。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课间十分钟被老师严重挤占挪用,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与中学。上完一节课老师挤占一个课间十分钟,还可能影响到下一节课,对下一个课间十分钟产生延误影响。这种“教学事故”也是造成课间十分钟异常安静的原因。
  找到问题根源,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就可“对症下药”。一方面,学校与老师要意识到课间十分钟的重要作用,多组织室外活动,鼓励学生多出去玩。还应在学生安全教育上下功夫,通过学校大会、班级主题会等告诉学生如何注意安全,同时也要提高管理水平,一旦出现事故,快速地进行取证处理和责任追究。另一方面,家长在校园安全事故上也要理解学校老师的不易,教育孩子在课间文明休息。
  教育部门要出台意见,督促学校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且进行安全有益的课间活动。据报道,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这条规定恐怕并没得到很好执行,毕竟缺少必要惩罚。甚至有必要将课间十分钟延长,如今中小学教学楼越盖越高,学生离操场越来越远,课间喝点水、跑趟厕所、准备学具都紧张,哪有时间下楼调节大脑、放松身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