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接官巷

齐鲁晚报     2019年06月13日
  □王群星

  滕州市善国中路西侧,有一条明朝时期的胡同,叫接官巷。岁月沧桑,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接官巷听起来古老,逛起来古香古韵。漫步巷中,左顾右盼,依然能感受到这条街道的古老文化。
  说起接官巷,咱得先从接官亭讲起。
  滕州,古有“小滕国”之称,也有“善国”及“滕国”的叫法。这些冠名,足以看出滕州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滕州处于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中轴线上,四方经济贸易往来,使得这个小城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经济发达,素有“江北小江南”之称。
  接官亭是古代滕州官府驿站的一处礼仪坐标,是专门用来接待来往或经过滕州的京城官员的亭子。至于亭子建的什么模样,史料上没有过多记载。但也有民间传说,接官亭是用优质上好的花岗岩建成,刀工及打磨十分精致。可想而知,亭子的华丽与堂皇,在当时应该是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更何况滕州是“木工祖师”鲁班及“科圣”墨子的故乡,造一座匠心独运的亭子,还不是小事一桩吗?
  接官巷,则是连接官道到接官亭的街道。巷子两边是琳琅满目的商业店铺,用来经营滕州境内的老字号,像羊肉汤、菜煎饼、大肉面、辣子鸡以及土特产等等,也有饭馆和其他的小吃摊铺,想必当年定是一派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场面。接官巷也有一些大户人家,朱漆红门、石狮相对,彰显出当地富户的威望。
  明朝洪武年间,滕州地处贯穿南北的官道之上,这条官道据说北始于北京,南止于南京。京城里的高官,每每巡视或是路过哪个地方时,总要先派信使去禀报,当地官员接到通知,便会立刻提前布置迎接招待礼仪,以免延误官员寻访行程。
  过去官员来往此间,必在滕州停留。每每这时,滕州县衙的大小官员及本城的望门贵族,便会在接官亭里以最高礼仪接待来客,然后再把官员请到不远处的衙门里,就餐、下榻,批阅公文,就此机会也把当地的经济、治安以及百姓人文情况反馈给巡视人员。在铺满红地毯的接官巷里,高官们看着接官巷两边琳琅满目的店铺,自然也是赞不绝口。
  相传乾隆三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滕州,被官府施以重礼迎入接官巷。乾隆发现滕州虽然不大,但此地山水相依,民风淳朴,县城布局八街九陌,规划错落有致。再加上当地知府招待较好,一时兴起,提笔写下“接官巷”三个大字。如今接官巷入口的石牌坊上,就是当年乾隆皇帝的字迹。从此接官巷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京城官员在途经滕州时,会到接官巷停留。在接官亭里,官员免不了抑扬顿挫地对滕州当地风土人情一番评论,如是清官,也许会走到百姓中间,对当地的民生民计进行调查访谈。后来清代大学士刘墉路过滕州答谢恩师,也来到接官巷,并写下了“南望微湖怀夜月,北瞻龙岭仰晴云”的著名诗句。
  荆河里的水慢慢流着,它流走了接官巷里多少传奇故事,只有这座古老的城池知悉。所有的传说和文字,都是一种看不见的推论或想象,至于真实的历史,也许还需要再做考究和研究。我们在今天的接官巷里,捕捉到的是来自古代的遗风和历史深远处传来的遥远声音。循着这古老的声响,让我们静静地思考:神秘的接官巷,在你的身上,还经历和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2013年,滕州市委、市政府为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下大力气,对接官巷重新进行了修缮及改造,使其又恢复了原貌。
  如今的接官巷,不仅成为一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还继承了从前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作为一个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很多政府人员前来进行廉政教育。透过封建社会的隆重接官场面和官场礼仪,进一步严以律己,恪守职责,从而使自己为政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