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一根棉线串起全球近代史

齐鲁晚报     2019年06月15日
  《棉花帝国》 [美]斯文·贝克特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棉花帝国》插图:一台采取了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的织布机。
  谈到全球史,尤其是近代全球史,传统的历史叙述是刻板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只是执着于描绘欧洲人在近代的铁血扩张之路,将这个历程描写得既伟大又残酷。这样的叙述风格除了乏味之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并不符合人之常情。然而在传统历史叙事中,对于这些关键动因的叙述反而是不充分的。《棉花帝国》的出彩之处,正在于它牢牢揪住了这种推动历史的关键动因之一——棉花。

  □王昱

  大多数历史学家们执着于描绘欧洲人在近代的铁血扩张之路,将这个历程描写得既伟大又残酷。这样的叙述风格除了乏味之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并不符合人之常情——在大航海时代之后,那些为自己国家开疆拓土的欧洲探险家们,四处占地的背后动机,并不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国家“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那些拿着皮鞭,残酷剥削奴隶的奴隶主们,也并非天生的施虐狂,在他们残忍的贩奴和蓄奴的背后,一定有什么力量逼迫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同样的道理,美国在林肯总统的带领下解放黑奴,甚至不惜打一场死几十万人的南北战争,除了“人人生而自由”的漂亮口号,也应该有现实利益的驱动。然而在传统历史叙事中,对于这些关键动因的叙述反而是不充分的。《棉花帝国》的出彩之处,正在于它牢牢揪住了这种推动历史的关键动因之一——棉花。
  正如《棉花帝国》告诉我们的,棉花的某些特性,决定了它生来就必须是一种只有全球化帝国才能玩得转的作物——它生长于低纬度地区,今天绝大多数的棉花生产都出现在地球南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都是主要的棉花生产国,然而对它需求最迫切,最需要棉制品御寒的国家却是高纬度的欧洲。其次,棉花的种植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体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土壤肥力的消耗和集约化生产的需求,逼迫其种植者必须开垦大量的平坦土地,而生产棉制品又对工业化的需求极为苛刻,这就需要一个国家必须将大量的工厂集约于某个特定的工业区。最后,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棉制品还需要尽可能地压缩价格,这就导致了其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不能存在过高的关税壁垒,否则棉制品将成为一种比丝织衣物更贵的奢侈品。
  正是棉花产业以上种种苛刻的需求,决定了人类近代历史上的很多历史走向。比如,当我们审视十九世纪英国那“日不落”的广袤疆土时,会发现这个三千五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帝国某种程度上就是为棉产业量身设计的巨型工厂——为了种植棉花,英国需要吃掉比它领土大数十倍的印度,并在本土到印度的沿线遍布殖民地,以护卫这条黄金商道。为了生产棉制品,英国必须在其本土率先完成以纺织业为中心的工业革命,并吸收更多殖民地的资源以维持其运转。为了销售棉制品,英国不得不提出并维护自由贸易的理念,以便让自家的棉制品成本能被压到最低。有了棉花的驱动,这个昔日的世界霸主的所作所为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英国人其实是宛如他们的工程师设计蒸汽棉纺机一样,为棉产业设计他们的帝国。一个帝国为一种植物而存在,这听上去是不是很有趣?
  棉花产业给予了那些大帝国存在和生长的理由,也同样成为了一些意义重大的历史意外发生的原因,比如美国19世纪的南北战争。正如书中所述,其实在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之时,谁也不会想到美国南北方未来会为遗留的奴隶制问题大打出手,因为当时即便在南方,奴隶的存在也并非维系其种植业的必需品。然而,革命性的惠特尼纺纱机的发明,以及19世纪从英国涌来的海量的棉花订单,让这种古老而罪恶的制度在美国“垂死病中惊坐起”,南方种植园主们在发现蓄奴是棉花产业最廉价而高效的生产方式之后,再也不愿意像华盛顿那样听从“良心的呼唤”释放他们的奴隶了。相反,在英国的棉花贸易需求操纵下,美国被割裂成南北方两个分裂的经济体,这种分裂最终导致了血流成河的南北战争……当南方奴隶主们叫嚣“用棉线勒死北佬”时,他们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其实也成为了这种作物的奴隶。
  在《棉花帝国》一书中,类似的精彩分析还有很多。如果你已经熟悉传统历史叙事中的世界近代史,阅读该书,你会有一种宛如读迷案小说最终一章的畅快感——该书为你解析了那些近代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动因,将它们紧紧地联系在那根看似平凡但至关重要的棉线之上。
  一根棉线,串起整个世界近代史,《棉花帝国》就是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