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

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

齐鲁晚报     2019年06月19日
  谈起自己从事地震预警事业的初衷,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称,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时,地震灾区遭到重大人员伤亡。当时他已经获得理论物理和理论力学两个博士学位,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作为四川人的他感到非常悲痛,当时就想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国家发展地震预警科技做些工作。
  地震预警原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研发过程很艰难。刚开始,轻微的抖动都会让报警器发出警报。直到2010年年底,王暾团队才研发出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减灾所和国内很多研究单位不一样,团队是直接在汶川余震区进行研发、实验的。汶川地震之后几年之内,还在不断发生余震,这种环境对于研发地震预警系统非常有利。
  经过三年的探索,2011年4月25日,他们首次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填补了国内地震预警领域的空白,中国也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如今,我们的技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主要体现在准确性和及时性两个方面。”王暾介绍。
  减灾所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地震预警网已覆盖6.5亿人口,但能够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不到其中的2%。这个低数据的背后,一是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很多民众的观念,没意识到地震预警的重要性。王暾说:“我们特别希望能促进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让更多老百姓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综合扬子晚报、广州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