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裁缝铺,给了她创业方向

创业女青年回乡,召集非遗传承人创立“襄荷工坊”

齐鲁晚报     2019年06月21日
身边·看点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编辑:陈鸿儒 组版:李腾 校对:周惠娇
B0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在汶上,创业青年刘倩因为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一直对汉服有着很深的感情。于是,在决定回乡创业之后,她立刻把目光投向了汉服的研发与生产。如今,她的襄荷工坊生产的汉服童装已与知名童装品牌“孩子王”成功签约,面向成年人的定制汉服一年也能生产3000余件。在复兴汉服的这条道路上,她走得越来越坚定。
  “襄荷工坊”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工汉服童装。
奶奶的裁缝铺给她灵感 成立“襄荷工坊”做汉服
一年定制3000余件汉服,生产中力求适应当代生活
  2018年,在外地创业多年的刘倩,回到了老家汶上县城。“在外奋斗多年,积攒了不少经验的同时,也走了不少的弯路。”总结了过去这些年的经历,刘倩觉得要想创业做出一番事业,不妨回老家尝试一下,“毕竟现在老家的创业政策好,回去之后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回到汶上之后,往哪个方向创业着实让刘倩考虑了许久。闲来无事在家收拾东西的时候,在一摞厚厚的资料中见到了奶奶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在汶上开了一家裁缝铺。当时,手艺精湛的奶奶专做传统服饰,虽然与古代的汉服有些不同,但诸如盘扣、打板等手艺依然保留着,做出的传统服饰在十里八村都颇有名气。
  “后来奶奶老了之后,我的母亲又把手艺接了过来,并且在制衣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多中国传统服饰的手工艺。”随着名气渐响,奶奶、母亲两代人给裁缝铺起了名字:“襄荷”。刘倩还记得,这个古色古香,又颇有济宁风土味道的名字,打从她小时候就时常听家里老人提起。
  在这资料中的字里行间,刘倩寻思着要不要从传统服饰入手,让流传千年之久的汉服重新焕发生机?“加上这几年咱济宁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十分重视,老百姓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也更胜以前。”于是,虽然并不很懂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但刘倩凭着对传统服饰的热爱,召集了一批仍然掌握着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以他们为核心,以“襄荷”二字命名的汉服工坊正式开业。
  巧合的是,为了让襄荷工坊生产的汉服打响名气,刘倩居然也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曲师大古风联盟的社长孟常园,并且她们在许多活动中多次合作过。“当代大学生能够喜欢汉服,把汉服穿上身,甚至把汉服穿出街,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刘倩说,在一些活动中,她们身穿汉服时所显露出的那股子自信和美,让人动容。
  也正是因为这两年,刘倩在济宁时常能见到高中生、大学生,甚至年轻人身穿汉服走在街头巷尾,彰显着传统文化别样的魅力,才使得她对传承汉服技艺更加有了后劲。她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今年的中国华服日当天,她特意在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举办了一次“汉服市集”,不仅吸引了许多周边县市区喜爱汉服的年轻人汇聚于此,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汉服匠人前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过,虽然襄荷工坊的生意日渐红火,但刘倩心里也明白,对比现代服饰,汉服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是穿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不便,还有就是公众看到穿汉服的年轻人,许多仍然投去异样的眼光。”也正因如此,为了将汉服制作维系下去,她现在主要生产的多是以孩童的汉服为主,“不管是在日常玩耍中还是参加活动时,年轻的家长确实更能接受孩子们穿着汉服。”
  除了汉服童装为主之外,针对现在成年人汉服刘倩主要走的是定制路线,一年累计大约能生产3000余件,“让更多人接受汉服文化还需要时间,为了能够让汉服更接地气,我们在挖掘汉服文化的过程中,也尽量结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对汉服进行一些适当的修改,既能日常穿着方便,又能保留汉服该有的特色。”
 □延伸阅读                 
让青少年在生活中,接触更多传统文化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穿汉服走上街头,所形成的靓丽传统文化风景线,让杨义堂很是关注。对于年轻人的这一行为,杨义堂竖起大拇指,“这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自然流露,是当代年轻人开始注重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曾几何时,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鲜见其踪影,“但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轨迹。”杨义堂说,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文化自信的竖立,中华文化复兴的信号越来越强烈。
  在杨义堂看来,现在的青少年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诵读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再例如汉服开始出现在他们人生轨迹中的许多重要节点,如成人礼、开笔礼等等,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去越来越习以为常。
  杨义堂认为,当代青少年愿意且热衷于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传统文化的体验者、实践者,提升了泱泱大国的文化风范,更能够再现衣冠上国的文化气度,“这是好事,值得鼓励。”同时他也表示,在今后推广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也会号召更多专家、学者一起,以汉服为例帮助年轻人将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到生活中去,“学是一方面,用又是一方面,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我们让青少年熟读传统文化经典,也应该教给他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延续、可以日常使用的行为方式或生活器物,才能让青少年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