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毕节、凯里未成年人被性侵”的消息在网间热传,一波舆情呼啸而起。面对看似“有图有真相”的各样“爆料”,围观群众一片义愤填膺。当地相关部门也迅速就此展开调查。初步查明,网传照片均为发帖人赵某某从网上收集,而非在贵州毕节、凯里拍摄,相关信息系其编造。
事发之初,很像是舆论与公共治理之间的又一次良性互动。先是“爆料”引起广泛围观,酿成某种舆情,接着,相关地方和部门积极应对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回应舆情所呈现的社会关切。遗憾的是,调查结果很快对此给出了否定性的结论。调查已然证实,作为这波舆情的主要支撑点,“爆料”中的照片是从网上收集的,并非来自“现场”。这样一来,“爆料”的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基础。
不惜以伪造或“借用”的图片“爆料”,行为动机无非如下两种:其一,唯恐天下不乱,从儿童被性侵这样的敏感题材下手,可以更“高效”地引爆舆情,以达成某种病态的目的与趣味。其二,情急之下,为了伸张正义而不择手段——“爆料”虽有刻意为之的“瑕疵”,但动机是好的,所反映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存在。
第一种情况明显涉嫌造谣、诽谤,直接绳之以法就是。在这一点上,大家并无什么争议。对于第二种情况,大家的态度似乎要复杂得多。据报道,早在6月之初,就有民间团体接到了相关“爆料”并报警“求证”,只是一直没看到警方采取行动。在这一背景下,个别人出于“义愤”以某种激烈而极端的方式引爆舆情,似乎也是情有可原。基于此,不少人宁愿忽略、宽容“爆料”之中的“瑕疵”,而将矛头直指“爆料”所反映的问题,将“火力”直指当事地方、当事部门。
其实,即便是基于倒逼真相这样看似正当的“理由”,以编造的信息“爆料”也是不应该的,必要的程序正义必须持守。如果基于某种看似美好的动机而不择手段,就算期待中的目标最终达成,也会丧失本该拥有的正当性。虚假信息既不能“造”出真相,也不能“逼”出真相。在这个意义上,赵某某以网上收集的图片“爆料”,以虚假信息引爆“恶性”舆情,无论发帖动机如何,都应依法予以严惩。
揪出并严惩赵某某“造假”,并不意味着毕节、凯里的相关部门可以就此“解脱”。当务之急在于,在认真“普查”的基础上,以真实、生动的信息披露,充分呈现辖区幼儿园、孤儿院中未成年人的真实境况,以令人信服的真相,回击各种虚假“爆料”,进而消除由虚假“爆料”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