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高、产业旺、百姓富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德州率先突破

齐鲁晚报     2019年06月28日
  德州齐河县赵官镇大徐村,有江南小镇般的秀美,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春管时节,在德州平原“90后”硕士农场主何石宝(左一)许幸(左二)查看小麦墒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马云云
 刘潇 贺莹莹  
  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德州的重大政治任务。德州市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如何探索出粮食主产区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到产业发展“两条路走路”、再到突破“厕所革命”,德州高起点谋划,不断创新思路,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基层党组织引领创办合作社
“90后”小伙返乡当农场主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田园放水声。6月23日下午,在平原桃园街道办事处鲁望农场,年轻的“90后”硕士农场主何石宝,面对流转土地的农活并未手忙脚乱。收割机、播种机、灌溉机一应俱全的他,早已将这里的2万亩小麦颗粒归仓。由于品质上乘,小麦已被大公司提前收购。
  “我们这2万亩小麦,品质很好,也很受欢迎,比普通市场价高出20%,但总体投入成本却要低出30%。”何石宝亮出的是一张实打实的成绩单。其实,在鲁旺农场一共有三名农场主,但属90后的何石宝资格最“老”。
  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平原县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流转桃园街道办事处吴家庄、张麻子村5000亩地,发展现代农业。何石宝通过应聘,第一个来到了平原县鲁望生态农业公司所在地——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吴家庄村。
  而在以前,这还是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里50岁以上农民占70%左右,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
  乡村要振兴,没有人不行、没有产业也不行,可由谁来牵头带动发展?吴家庄村摸索着以党支部为依托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模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化经营。
  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平,是第一个吃螃蟹并尝到甜头的人。2017年,平原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后,土地承包费用亩均1000元,也让当地50多位农民就近找到工作,村民集体收入比往年增加约30万元。“吴家庄整村拆迁到了乡镇驻地社区,实现了人居环境、农民收入、种植效益和村集体资产的全面提升。”赵建平如是说。
  时至今日,平原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在桃园街道流转了22个村的2万亩土地,种植糯玉米、黑小麦等,打造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从穷乡僻壤到“绿富美”,平原桃园街道办事处多个村子的巨变,只是德州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摸索的一个生动缩影。
  德州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960多万亩,土地资源丰富且成方连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基础、有优势。当地自2016年开始探索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2017—2018年全面推开。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最大限度让群众受益、当家做主。从近两年实践看,这项工作收到了农民收入、集体收入增加,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增强的多赢效果。
  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土地适度集中起来、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统一服务管理,既解决了怎么种地、谁来种地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工作有人干、有人跟的问题。
  可以说,德州为乡村振兴趟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擎”路子。截止目前,德州推开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913个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农民4.75万户,集中经营土地26.8万亩,村均集体年增收2万元以上。
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
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链

  产业兴旺才能农村兴旺。但德州清醒地认识到,当地农业面临大而不强、产业链条短而窄、规模效益低、知名品牌少等现实问题,为此,德州提出要加快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决心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必然要做出新的选择。禹城市伦镇不临城靠站,资源禀赋不足,怎么办?伦镇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以链条延伸为方向,以工商资本为主体,推进农业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的农业板块;一条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做强做大镇域工业,打造乡村振兴的工业板块,通过两个板块,推动乡村振兴率先突破。
  壮观的奶牛牧场,全自动化的挤奶操作,全封闭管理制度……6月24日,记者来到山东视界牧业有限公司伦镇万头奶牛牧场,这里是伦镇三产融合生态循环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项目。
  项目采用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围绕牧场奶牛养殖,产业链上加“好友”,同步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用牛粪串起产业链条,打造了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牛粪发酵制沼气发电、废渣废液返田、体验式旅游,农旅文一体发展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在示范区建设上,把“生态、绿色、环保、安全”作为生命工程,各个项目相互关联,如牧场粪污除了制沼气发电外,也是法博士蚯蚓养殖和生产蚯蚓肥的最佳原料,法博士蚯蚓肥又是提升向阳坡有机蔬菜品质的最佳肥料。走出了一条符合国家政策、契合当地实际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生态循环之路,促进了产业振兴,实现了政府、企业、集体、农民多赢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巨大。
要建周边城市“放心农场”
明年底新增30家国内知名品牌

  发展农业,德州有更大的“野心”,当地提出要建设京津冀鲁及周边城市的“放心农场”,推动由产品大市向品牌强市转变,真正叫响德州农业品牌。
  对于老品牌发展提升,如对耳熟能详的德州扒鸡、乐陵金丝小枣等品牌加强推介力度,到2020年,推动30家老品牌提档升级。同时培育壮大一批新兴品牌,创建一批全国知名的高端农产品品牌,积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到2020年年底,新增30家以上国内知名品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最近几天,山东如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工作人员特别忙,自公司开设“妈妈班”以来,前来报名的农村妇女络绎不绝。
  如康食品位于齐河县表白寺镇,是一家牛羊肉系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拥有“如康”“厨厨动人”等八大品牌,产品涵盖火锅涮肉、西餐煎烤、熟食三大系列,去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
  借助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销售收入连年攀升,还让周围140余名闲散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我们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更多群众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公司生产事业部经理王春凤说。
  德州围绕打造京津冀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据相关数字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6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省级60家。评选认定“放心农场”67家。整建制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50万户村民用上卫生厕所
美丽乡村更加文明宜居

  良田美竹、绿荫小道、田园风情、旖旎风光……在齐河县赵官镇大徐村,清新的气息迎面而来。大徐村从2017年实施改造以来,先后通过旱厕改造,户户通天然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多方面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
  现如今,在大徐村思远采摘园,“玫瑰红”葡萄长势喜人。近年来,该村发挥临近省会优势,筹资建设占地160亩的采摘园,与邻村合建千亩梨园,同时招引大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打造集餐饮、采摘、垂钓、水上乐园、黄河风情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以乡村游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齐河县宣章屯镇姚庄村也发生了喜人变化,以前坑洼不平的土路、破旧不堪的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13条特色风景街、31处特色民居、20家农家乐。“村里形成垂钓中心、花卉观赏等六大功能区,每年旅游收入100余万元。”姚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玉亮感叹道,姚庄之变,得益于齐河开展的美丽乡村振兴建设行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德州市重视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新业态等理念,逐步对乡村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在生态振兴上率先突破。
  截至目前,德州全市10个县(市、区)编制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102个镇(乡)编制完成镇(乡)总规,3849个村编制完成村庄规划。
  不光要美,更要有特色。德州举全市之力,注重人居环境、农村特色,补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样本。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乡村绿色发展、环境靓丽为方向,聚焦聚力农村“七改”,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据统计,重点突破“厕所革命”,全市51.5万户农村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厕所。实施“空心村”整治,发展“边角经济”,全市整合土地资源3.2万亩,开发利用1.7万亩,村均集体年增收1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