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师附中三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她把普通少年的小小梦想变成了现实”

齐鲁晚报     2019年06月29日
  “在山师附中三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6月27日,记者将这个问题放到了朋友圈,很快收到了一批来自附中校友的回复:
  “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有幸保送到清华大学读书,是山师附中这个充满奇迹与梦想的校园,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心中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我已离开附中,但附中留给我的气质依然推我奋勇向前。附中给每位学子提供了最好的人生跳板。”
  “附中给了我自由和能力。有足够的自由去尝试,锻炼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能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徐玉芹
 附中是人才起飞的地方  她让普通少年的小小梦想变成现实 
  “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有幸保送到清华大学读书,正是山师附中这个充满奇迹与梦想的校园,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心中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写下这段话的是林宇轩,山师附中2008届毕业生,当年保送至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微电子学专业。后于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他所在的附中2008届1班,先后有20余人考入美国高校继续深造。
  林宇轩说,感谢附中用宽容博大的胸怀培养了他们,让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培养兴趣,发掘潜力。“母校这种因材施教,使我受益匪浅。我在那时培养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对我在大学的学习帮助很大。”
  “我已离开附中,但附中留给我的气质依然推我奋勇向前。附中给每位学子提供了最好的人生跳板。”写下这段话的,是山师附中2011届毕业生王迪,升入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王迪说,附中可以提供最好的学习平台助你顺利进入大学,又可以提供最好的体育、艺术平台帮你避过高考独木桥,更可以提供最好的竞赛平台让你更早实现大学梦。
  “可贵的是,每名附中人都不会因为参加了课外活动而影响学业,他们的学习成绩与能力是齐头并进的。”王迪说,山师附中历届学生会主席、副主席、部长们,都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名校,当年还有许多校园风云人物早早就被保送至国家著名学府。“附中是人才起飞的地方,我为有这样的母校感到骄傲。”她说。
  附中201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魏天昊也表示,附中虽然不能替每个人都铸造一双飞向星空的翅膀,却为人人都提供湛蓝高远的苍穹。“在附中这片土地上,欲自由,则奔跑;欲收获,则耕种。我在这里生长,伸展,伸向梦想的彼岸。”
  附中2005届毕业生、现在某省直机关党委宣传部工作的王国鹏告诉记者,附中三年是他人生最怀念、最纯粹的一段时光。“增长了最扎实受用的学识,收获了最单纯宝贵的友谊,教会了我怎样做人。”他说,毕业多年,每次路过附中,心中仍充满敬畏、怀念和感激。“我爱附中,我因身为附中学子而骄傲!”

 附中老师爱学生毫无保留  “更像老爸老妈,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
  几乎每位留言者都提到了附中的老师。
  “附中老师对我还有其他同学的关心,近乎毫无保留。”附中2011届毕业生、升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于杰回忆起自己的高中时光,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们对他的关心。
  “距离高考还有100天的时候,我的数学考过九十多分,最高也不过一百二十几分的时候,老师们都没有对我流露出任何失望的表情,一如从前一般找我交流,鼓励我,疏导我。”于杰说,在那个一心只瞄着高考冲刺的一百天里,附中的暖如黑暗中的三尺阳光,照进了他的心里。
  附中2018届毕业生、升入复旦大学的李霖说,“我们附中的名师太多了,老师太尽职尽责了,也非常关心学生。每堂课上完后,问问题的同学会排成一列长队,而老师总是很耐心地讲解完每一道题。我仍然记得我的英语老师顾岩冰老师偶然听到我对音标不熟悉后,特意把所有音标整理在一张纸上给了我。我的老班秦岩老师也关注着我的学习生活,每个月都会和我轻松地交流学习情况并给我建议。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也非常频繁。我们班同学不仅很热情地帮助其他人解决问题,也很乐意把自己的方法经验分享给别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这种学习氛围太棒了!我很感谢在附中遇到的良师益友们,爱你们。”
  附中2012届毕业生、升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赵安圆则表示,作为附中的学生,她感到幸运和感恩。“我遇到了最优秀的老师们,他们认真严谨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掌握知识的最好平台。若就高考而言,老师们对考试的透彻研究和丰富经验,成为了我们取得好成绩的最大助力。若更进一步,在附中三年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解题的方法,更有学习的方法和思维。”
  在附中2007届毕业生、山大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新浪总部的朱紫瑛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政治特级教师张伟老师。“张老师教学风格独树一帜,他会直言不讳指出所有错误,当时会让你觉得害怕,但现在回忆起来,就会理解老师的苦心。”
  “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效精准的授课,循循善诱的课后答疑和我们严格的要求与督促,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日有所长,日益精进。附中教会我们一种自觉的精神和自主的意识。”附中2016届毕业生、现就读于牛津大学大二工程系的姜文川回忆道。 
  附中2004届毕业生、现在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工作的马昕告诉记者,附中所有的老师都让她难忘。“老师们都是一个风格,那就是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老师更像老爸老妈。”
  附中2009届毕业生、现在在山东高速集团工作的米迪印象最深的老师是班主任物理老师曹立,“曹老师与我们年龄差距不大,但比较严谨、严格,既会像父母一样督促、管理学生学习,也会像朋友一样跟我们交心聊天。”

 附中的包容和自由 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有足够的自由去尝试,锻炼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高中生活的全部,附中的校园到处都有生机。
  在2011届毕业生、升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于杰眼里,“附中更像是一个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油彩自由涂鸦的画板,在附中,我们不仅学会知识,还能学会怎样去成长。”
  2018届毕业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本硕博连读的王涵宇说:“在保证学习不受影响的同时,我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这个方面,我必须给咱们附中点赞,个性化教育方案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跑道’,给了我们发掘自己潜能的机会;而通过放手让我们参与组织活动,更提高了我们的领导力。
  与考入北大、清华、复旦的学长学姐相比,附中2015届毕业生、刚刚从青岛农业大学毕业的刘孟璇并无胆怯,她说,附中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要说附中给了我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自由和能力。有足够的自由去尝试,锻炼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能力。”刘孟璇说,附中给了她们很多自由。她还举了一个例子来佐证,高二那年她创办了一个社团。“‘百团纳新’的时候我朋友帮我画了海报,我去申请了桌椅和场地,第一次就纳了八十多人。这个经历让我上了大学以后游刃有余,一个是敢参加活动,一个是能力的确培养出来了。大学加入学生会以后,刚刚开始做学生工作也没觉得胆怯,后面因为能力较部里其他成员突出还成了部长,这就是附中给我的底气。”
 这是一个离开了 会疯狂想念的地方
  附中是一个离开了就会疯狂想念的地方。
  “我们这些毕业了的孩子是那么怀念那些在附中的日子,不管是本校的藤萝,还是分校的柳絮。我们疯狂地想念附中的操场,想念那典雅的紫色,想念那开着饱满玉兰花的天井,甚至想念分校晚上准时响起的听力练习。”于杰在留言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想念。
  “我怀念那个竞赛教室,那里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严厉又风趣的老师,有奇妙而神秘的题目。那里有我失败过、努力过、成功过的痕迹……”附中201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南京大学的吴曼兮说,“我感激那段时光,感激老师讲题时认真而温暖的样子;我眷恋着那段时光,眷恋同伴讨论中针锋相对终得相顾一笑的情景”。
  附中201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理科试验班的滕雪蕊则留言道,“我记得我在课上在放学在班级活动时,与不同的人谈天说地尽情展现自我。老师与学生,文学艺术与理性狂想,战争伦理与儿女情长,一段段对话记载了一个个鲜活身影,和他们的交集若经丝纬线,织绣成绚烂的青春长卷,底纹躺着的两个字——‘附中’。”
  王迪则在疯狂想念附中的饮食。“虽然已经来到了大学,但依旧怀念着附中的红烧肉、糖醋里脊、关东煮、船饭……并且每两周食堂都会有新的食品问世。”
  回忆离开母校的日子,附中2005届毕业生、清华美院毕业的张小雨留下这样感慨,“我带走了母校给我的关键词:享受学习,珍惜生活。让它镌刻在人生之座右,陪伴我此后的每一个脚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