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创新的办学道路上行稳致远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特色发展纪实本报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吕超 张卫静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02日
  “将公办高校的优势与民办机制的优势相叠加,机制更灵活,适应市场能力更强,运行更高效,为我国独立学院教育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模式范例。”在庆祝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建院十五周年暨“新时代·新科技·新教育: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高端论坛上,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以及来自北大、人大等著名学府的专家教授对文经学院取得的办学成果和创新发展给予一致好评。
  自建院以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始终把构建和提升学院品质作为办学的终极目标,统筹推进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办学活力持续迸发,发展成果竞相涌现,向社会交出了一张张靓丽的答卷。
   专业建设——突出应用型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办学实践中,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母体学校烟台大学学科资源优势、自有办学条件优势,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优势加特色、优势变特色的专业进化。
  凝练专业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结合烟威地区经济大环境,跟进和融入所在区域“一带一路”大格局,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乡村振兴计划,积极培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新兴、边缘、交叉专业,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增设休闲管理、物联网工程、审计学等专业,以工程管理、会计学专业等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为引领,相关专业跟随并进,建成人文艺术、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机械工程和生物工程技术五大专业群。升级传统专业,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开展新工科、新文科专业方向试点工作。
  创新教学模式,夯实科研根基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互融、辅修、“6.5学期”分流培养、分级教学、素质拓展教育等创新举措,强化人才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性,“金课”频现。现有省级精品课9门,院级在线课程8门,引入网络学习课程20门,每学期吸引近万名学生在线学习。
  科研促进教学取得突出成效。现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级成果奖12项,省级教改项目11项,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省级优秀教材2部,院级教学研究项目116项,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0项。
 师资队伍建设——引育并举,推动教师发展新引擎
  实验室里,张珠副教授正在辅导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有着山东鲁银制药和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工程师工作背景的她,边教学边研究边带领学生实习,形成了从课堂学习到实习操作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张珠的成长是“双师素质”青年教师的缩影。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打造“优”与“活”的教师队伍
  当教师教学发展还只是一种观念和思想时,文经学院已将它推向实践,率先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施“1621”师资建设工程,构建“422”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传帮带”“过三关 攻一课”、教学沙龙等形式,培育有文经特色的教学文化。设立“青蓝奖”“烛光奖”等不同梯次激励体系和奖项,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大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求。近三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成绩突出,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7项。
  学院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进一步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派出教师赴企业顶岗实习,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兼职任教,使教师同步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素质,实现自身“转型发展”。2019年承担授课任务的专家超过60人。
  实施人才工程,探索释放并轨合力
  文经学院有这么一批系主任,他们都是学术界公认的学科领军人物,像省级教学名师宋宜斌教授担任自动化专业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汤唯教授担任法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等;还有像省级教学名师、工程管理专业李相然博士,金属材料专业王卓博士等一批学术骨干担任“主任教授”。学院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
  依托“高层次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工作;依托“双青人才工程”,坚持开展教师学历提升、素质能力提升和培训等,推动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并轨运行、合力发展。同时深化薪酬体系改革,营造公平合理的成长空间。近年来,有40余名具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教育背景,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任教师入职文经。
 人才培养——坚守职业胜任力目标,培养“幸福卓越文经人”
  “莱亚睿智奖学金”是文经学院首个社会捐赠类奖学金,捐赠人是201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北京和信睿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晋洲,他捐资助学,反哺母校。这只是众多优秀毕业生中的一例。
  优化应用型特色,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基于职业胜任力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深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素质拓展课五部分组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了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的有效干预。在“一体两翼”实践教学架构下,搭建起强化能力和素质的“1+4”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模拟法庭实验室真实还原法学专业实践环境;VBSE跨专业综合实验室里,多专业学生在多种社会组织“上班”,不出校门就能顶岗实习实训;与韩国一兆自动化公司合力打造车辆专业实习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近年来有2286名学子考取国内外高校研究生,211/985院校占24.1%;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沙盘模拟大赛等全国全省各类竞赛共获奖项1400项,在层次和数量上均遥遥领先于省内同类高校;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攀升,达到50%。外语系李明智连续两年入围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国赛并获一等奖,这是山东省参赛选手的最好成绩;食品系建系以来,10名毕业生考取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博士;外语系张馨成功收到了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约克大学等4所世界著名学府录取通知书……
  校企共育,绘制人才培养“施工图”
  将服务地方经济理念融入办学实践,先后与北极星国有控股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方圆集团、喜旺食品等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量身定制”企业需求人才,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与烟台鲁银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市场营销专业“药事管理学”课程,为医药营销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学院牵头成立了由81家企业参与的校企协作理事会。目前共有150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依托基地的产业优势、领先的核心技术、稳定的专家队伍,满足学院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
  让“双创”教育跑出“文经加速度”
  “沐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试验园重点孵化创业项目,现已成为烟台仅有的从事中小学科普航天培训推广机构和航空运动人才培训基地。
  “大学生就业创业试验园”作为省内同类院校中首个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实习基地,被烟台市政府授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市级二类创客空间”,被共青团系统授予“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有70余个项目入驻,29个项目注册公司,1500多名毕业生参与,50余名长期特聘创业导师指导。
  借助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一大批优秀科创成果显现。近年来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3项,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省“互联网+”大赛银奖2项,在全省同类高校中领先。
 文化传承创新——弦歌不辍,以文化筑就思想高地
  创客空间里与创业伙伴脑洞大开;知行书院中把盏香茗听一场传统文化讲座;图书馆内携一本书就能畅游知识的海洋;操场上千人太极是“和合”境界与太极内涵的相得益彰;置身“文经八景”体悟景观文化与理念文化的匠心独运……
  文化建设凝练文经精神内涵
  “和合”文化是学院品质和学院精神的突出标志,是在教学和管理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和睦相处、合心办学,和平交往、合力谋事,和谐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文经人共同的行为准则。
  文经学子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了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催生了优秀人才高效持续产生的良好态势。涌现出153名省级优秀学生、1883名省级优秀毕业生、73名省级优秀学生干部、36个省级先进班集体,也涌现了一大批见义勇为模范,有跳水救人,被评为“烟台市优秀共青团员”的张鲁嘉;有帮助受骗老夫妇讨回现金的新闻专业实习生赵鹏;有面对持械凶徒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被评为“德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建筑系女生陈铭鑫等等,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最美文经人”的内涵。
  开放办学塑造文经国际新名片
  学院国际交流水平和国际教育质量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走在前列。目前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签署协议60余份,接受长短期留学生300余人,聘请外教近百人,平均每年接待国外境外访问团20余次。其中与韩国多个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协作关系,举办多届中韩国际书画作品交流展,共建环境造型中心、国际区域研究所。与多所国外高校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2017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中德合作)开班,开启了两国教师跨校授课的合作模式。今年5月,交换生王淦卿登上韩国汉阳大学国际文化大赛领奖台,成功摘得一等奖。
  “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8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山东赛区优秀组织奖”……这些标志性成果,是文经学院16年创新发展的成绩册。
  栉风沐雨砥砺耕耘,执著追求励志创新。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一路行稳致远,为将学院建成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特色鲜明,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卓越本科教育并达到同类高校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