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京剧武丑大师张春华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02日
   ▲京剧《秋江》,张火丁饰演陈妙常,张春华饰演艄公。
  □万伯翱

  2019年3月5日,昔日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浑身都是戏的一代京剧武丑大师张春华追随他的恩师、武丑泰斗叶盛章去了,享年95岁。
  我认识张春华先生很早,还系着红领巾时就认识他。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经常去戏剧家马彦祥伯伯家找他的儿子、我的同学马思猛玩。马伯伯的妻子是中国京剧院二团的主要演员云燕铭,经常和张春华一起合作。
  当时马伯伯一家住在北京东城小雅宝胡同一个大四合院里。马思猛的爷爷马衡是考古专家,也是故宫博物院院长。据说1950年马伯伯结婚时没房子,就以老爷子这座私宅大院中的东厢房为洞房。婚礼在南河沿欧美同学会办得很热闹,周总理送了一对金笔,郭沫若先生送了书法礼品,大画家徐悲鸿为新人绘就《双骏图》。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及名演员张春华、张云溪等都参加了婚礼。
  1951年,在德国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张春华和张云溪两位京剧艺术家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成功演出了外国人也能看懂的哑剧——短打武戏《三岔口》,一举夺得金奖,有力地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文艺的美好形象。之后,张春华相继主演了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饰演梁山好汉乐和)、《五鼠闹东京》(饰演侠义之士蒋平),他的出色武功和高亮脆快的京白,使观众久久难忘。
  上世纪50年代初,张春华向一代川剧名丑周企何虚心学演《秋江》,并以京昆扎实的唱念做打,成功塑造了风趣、热情的老艄公形象。解开小舟,上船时的跳跃;江水浪涌波动,船家、船客同时起伏上下,配合绝妙,严丝合缝。老艄公与年轻女施主陈妙常在小舟起伏颠簸中的诙谐对白,十分精彩。实际上,舞台上既无江又无船,只有一把舟楫而已。这真是中国戏剧舞台上无与伦比的大写意艺术。1952年,此剧一举拿下文化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等奖桂冠,并成为1955年文化部批准的京剧大型代表团第一次出国的保留名剧。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张春华、张云溪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远赴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演出,张老主演的剧目有《小放牛》《三岔口》《秋江》《打瓜园》等。他的演出引起轰动,有时谢幕达二十次,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开。
  1957年,张老还在中法合拍的电影《风筝》中成功饰演孙悟空,享誉影坛。
  我在上学时没机会看张老的演出,因那时一直在小学住校,只能在收音机里收听。“文革”期间,传统戏剧被打入冷宫,张老靠边站,不让他演出了。我喜爱京剧的父亲万里也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成员,身陷囹圄,再也没有看过戏。
  我真正看张老的戏,是1976年打倒“四人帮”、恢复我国优秀传统剧目以后。那时我从开封师范大学毕业,入伍到郑州炮院外训大队当英文教员。我看到《河南日报》刊登了久违的中国京剧院赴新乡、许昌演出的广告,赶忙趁星期天乘硬席绿皮火车去新乡。赶到新乡大戏院时,当晚的票已售罄。因为我认识张春华,就直闯后台,见到了刚化装完的张春华,这次是俊扮梁山好汉乐和,罕见的没有勾脸。我们爷俩寒暄了两句,我马上直奔主题。面对台下爆满的观众,张大师两手一摊:“哎呀,万大先生,我也没有票呀!这可怎么办?”他着急又无奈,还把他喝茶的大瓷茶杯端给我。他突然灵机一动:“这样吧,您就在这二幕看戏得了!”说着,他的徒弟们忙搬来椅子,我生平第一次就在二幕看了刚恢复不久的古代历史剧《猎虎记》。
  1981年,我调回北京后,只要听说有张老的演出,我必想方设法去看。无论是久演不衰、早在1943年就名噪津门的《时迁偷鸡》,还是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演出的《盗甲》《酒丐》《三盗令》《巧连环》等白口清脆快亮、精彩绝伦的剧目。上世纪80年代,这些优秀短打戏,张老在北京人民剧场、长安大戏院大多重新上演过。他喜欢用寒光闪闪的真钢刀和匕首对打,其高超的表演技艺令观众大饱眼福。张老戏路子宽,有一副好嗓子,他晚年表演的《小放牛》,与名旦张火丁对唱,观众根本看不出他已是花甲老翁,还以为是个少年牧童哥呢!
  最令我激动和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他的经典名剧《打瓜园》。不同于一般京剧,这出戏的唱腔、对白几乎全以山西梆子为基础。这出成功改革的地方戏,从头到尾幽默生动,让观众耳目一新。
  可惜的是,如今京剧武丑大师张春华走了,舞台上那个活灵活现的老汉走了……张老和此剧空前绝后,不会再在菊坛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了。
  天才剧作家、中国剧协原副主席吴祖光叔叔根据《打瓜园》的剧情,又写了一部名剧《三打陶三春》。这是后话了。
  (本文作者为原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作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