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与“旱魃”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02日
  □戴永夏
  今年我国的气候有些反常。南方许多地方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北方一些地区却遭遇严重旱灾,抗旱形势十分严峻。
  旱灾是怎样造成的?现代科学已证实,是因为大气环流发生异常,亦即厄尔尼诺现象所致。然而在科技落后、迷信鬼神的古代,却把旱灾归之于“旱魃”作怪。要消除旱灾,就要制服或消灭旱魃。由此便产生了许多“打旱魃”的习俗。
  旱魃的传说起源很早。远在西周时期,就有“旱魃为虐”的说法,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遁。”先秦时,人们开始把“魃”视为“旱神”。如古代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当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使狂风暴雨大作。黄帝则请来女魃,使风消雨止,打败蚩尤,并将蚩尤杀死。后来女魃没法再回到天上,就在地上住下来。她所居之处,常年无雨。这女魃就是旱魃。
  汉代以后,有关旱魃的传说越来越多,旱魃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有的把旱魃说成是一只怪兽。如汉代的《神异经》中就说魃“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并说魃出现的地方必有大旱。但只要捉住这只怪兽并将其投入厕所,旱灾就会消除。清人袁枚的《子不语·旱魃》中,也说旱魃是“猱形披发,一足行”的怪兽,并说捉住将它烧死,就能除旱致雨。也有的把旱魃说成妇女生出的妖怪。如宋人朱彧在《萍州可谈》中说,民间传说有的妇人能生下像鬼一样的妖怪,如果不捉住它,它就会飞走,这就是旱魃。因此,要消除旱灾,首先就要严惩生了妖怪的妇女。有一年中原地区大旱,有人造谣说某家的妇女生了旱魃,于是众人便将这名妇女揪了出来,一起向她身上泼水,谓之“浇旱魃”。其实这哪里是什么除旱求雨?分明是故意诬陷。还有的将死人的骨骸当作旱魃。如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求雨》中说,求雨时须“取死人骨埋之”。
  明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也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流行,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即“焚旱魃”)。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记载说:“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则往往致雨。”清人袁枚在《子不语·旱魃》中把旱魃分为“兽魃”和“鬼魃”两种,“缢死尸僵出迷人者,为鬼魃。获而焚之,足以致雨。”
  在山东各地,过去每遇干旱,人们把新埋的尸体当旱魃打的风俗也十分普遍。人们常唱着这样一首捉旱魃的歌谣:“烧死你旱魃!烧死你旱魃!我田地的禾苗要成长,我山上的树木要成行!我要五谷丰登仓廪满!我要六畜兴旺无虫蝗!我要云要雨要风调雨顺!我要吃要喝要清水满缸!我村子里的子孙祈雨求龙王,我献上猪、牛、羊……”由于这种迷信活动极端愚昧、盲目,常冤枉了“好人”,惹来麻烦。《大清律例·贼盗·发冢》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清嘉庆九年(1804),山东高密久旱不雨,有人发现年初病故的村民李宪德坟土潮湿,便纷传李死后变成了旱魃。各村民众不顾李家阻拦,刨坟开棺,见李的尸体尚未腐烂,于是更加确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说便将尸体烧毁。为此李家将掘墓者告上公堂。由于此案极为罕见,无成例可循,各级官府都难断案。最后刑部将领头人仲二以“发冢开棺见尸律”判了个“拟绞监候”罪,才将此案了结。更有甚者,还有借捉旱魃之机挟嫌报复、冤杀好人的。如在清嘉庆年间,寿光县卜家庄有个叫卜峨的人,因地界之争与邻村一刘姓人打官司。卜峨害怕对方报复,就佯装死亡,躲在棺材里以避祸端。姓刘的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借机说出了旱魃,请来法师捉拿。因此事怪异离奇,竟惊动了昌乐、寿光、潍县三县的县令,携全班衙役前往现场坐镇捉旱魃。他们请来戏班唱戏,引出藏身在附近坟地里的戏迷卜峨,将其当作旱魃捉住。卜家不服,官府便挖坟验证。坟挖开后果然不见尸体,于是更加坚信卜峨就是旱魃,便将他活活烧死,入殓后又用沙灰将棺材箍牢封死,生怕他再出来为害;还把坟堆成双头,立碑警示世人。此事因有三县官府亲自干预,故使卜峨沉冤多年不能洗雪。长期以来,当地百姓一致认为卜家曾出过旱魃。
  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再相信旱魃之类的鬼话了,传说中的旱魃是不存在的。但是,却有另一种更为恶劣的“旱魃”在威胁着人类,这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无节制破坏。这才是使生态严重恶化,从而造成亢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