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30年奏响新农村建设进行曲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02日
  本报荣成7月1日讯(陈德强 王照宇) “假如正常人身上有他的一种病,定是浑浑噩噩、意志消沉。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能让他支配伤残的身躯一干就是30年。我想了多少天多少宿方才明白,这就是军人党员的精神吧!”这段文字摘自鸿河社区85岁老人夏元成的一封信。夏元成是崂山街道鸿河社区的一名退伍老兵,他字里行间歌颂的是原河南村党支部书记鞠云民。
  6月25日清早,在鞠云民的办公室,鞠云民正按医嘱服下早饭前的三种药品。看过病例发现,鞠云民患有胃底腺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多项疾病,曾七次送上手术台。
  “军人的精神不能忘,优良的作风不能丢”,这是鞠云民退伍后投身农村工作的行动指南。问及他近30年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经验,他总能谈起19岁入伍时的那段过往。1969年3月鞠云民在福建入伍,1974年11月退伍回家,服役期间就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受到“连嘉奖”。“嘉奖,那是要将喜报发回家的”,说起这段故事,鞠云民两目炯炯有神。
  军人最注重形象和荣誉,退伍老兵也不例外。鞠云民不忘入伍初心,伤残退伍后除了养病那些年,基本上扎根基层,将热情挥洒于农村这片热土。1985年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前,他先后担任过民政主任、调解主任、治保主任,拥有着丰富的农村管理经验。
  2009年,崂山屯村急需一名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的“当家人”。鞠云民带病跨村的兼职书记之路自此开始,一干就是六年。有人说,鞠云民是跨村兼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他自己明白,这只“螃蟹”关系到河南村802户、1910人,崂山屯村680户、1650人的切身利益。六年跨村兼职的交口称赞背后是无私奉献和真抓实干。
  “我来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不吃村里一口饭,不喝村里一盅酒,不擅花村里一分钱,希望广大村民监督”。这是鞠云民在崂山屯村党员、村民代表会上的开场白,让村里的党员和群众燃起希望,为之振奋。就这样,鞠云民抓班子、解难点、聚民心、弘正气,逐步带领村两委班子共谋发展合力,营造出人心思进、团结和谐的良好村风。
  6月20日,崂山街道启动“创卫七日攻坚”行动,鞠云民坚守创卫第一线,带领着居民投入到环境卫生整治的工作中。在现场,他随身带着马扎,站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用短短两天时间完成了水沟存水问题整改和河道清淤工作。
  “端着人家碗,就得听着人家管”。鞠云民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军队里的绝对服从意识。如今,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担任着河南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党总支书记。村里的监事会理事孙燕最知道书记的付出,“自棚改工作启动以来,他多次召开党员和棚改小组大会,不辞辛苦地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讲政策,谈需求,用短短的十天时间获得了群众的认可,顺利完成拆迁协议签订”。
  “只有不忘初心、得民心民意,才能画出最大的同心圆”,鞠云民在多种场合上讲,“我入伍时曾握紧拳头宣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退伍后也要初心不忘、本色不改、信仰不移,把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和第一职责”。
  就这样,在奋斗的路上,鞠云民先后获得“创业标兵”、“创业功臣”、“落实目标责任制先进个人”、“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也奏响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妙乐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