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都司长大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08日
【泉城忆旧】
  □王长海

  最近打开衣柜抽屉翻找东西时,在一个铁盒底部发现叠得四四方方泛黄的纸,无意间打开一看,原来是我1955年的小学毕业证书,看见那稚嫩的童年照片时,有点不敢确认那真的是我,再看那印刷工整、字体端正的毕业证书,不由让我想起了童年时代,想起了母校——海星小学,也就是后来的高都司巷小学,我在那条街上长大。
  那街巷、学校、教堂、庙庵及周围的环境一一浮现在眼前。海星小学是个教会学校,坐落在高都司巷北头,将军庙街天主教堂高墙西侧。我是1949年6岁入学,到1950年就改为“济南市高都司巷小学”了。这是一座楼房式学校,楼房长长方方三层,是洋灰砖石结构,楼顶处略见解放济南时留下的弹痕,楼梯在楼的中部,走廊是水磨石的,孩子们紧跑几步可以滑行一段,东西各四个教室,低年级在一楼,按年级逐步升入高层。
  我记得入学学费交小米,斯大林逝世追悼会时,全校师生在电灯公司震耳欲聋的鸣笛声中集体默哀,还有二年级加入少先队和六一儿童节的场面……这些片段如在眼前。
  我家住高都司巷,它是刚进西门瓮城向东、路过太平寺街后第二条向北去的街巷。解放初,街巷口有号称“王小仁”名医的《至德堂》中药铺,向北路东第一家是《国民商行》的印刷局,到北头东通往将军庙街,西通往启明街、笑感泉、太平寺街,直向北就叫洋楼后街,再向北就看见双忠泉了。
  高都司巷的街名,相传此处曾住过姓高的官员,他的官职叫“都司”,明朝都指挥使司之简称。清朝绿营军官,武职正四品。故取为街名。该街两侧是具有北方特色的青砖小瓦建筑,此街与太平寺、鞭指巷两侧都是门头商家不同,有些住宅建筑“院套街”格局独特,街中段路东的汇源里是有名的黄家大院,是吉泰估衣商,济南大商号之一。该里弄为死胡同,院中有道、道中有院的6个大院落,是一个具有近代风格的里弄,不同于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
  街的两侧看似像住宅,多数为化工、制药、印刷、当铺、银号、洋行等商家住宅及经营场所,小时候,我曾见过硕大的骆驼停在宏济制药商家门口,还有送货的老黄牛在肥皂制作处门前停留。
  天主教堂全部采用封闭式建筑,四周几十米高的围墙,远看好似一座古城堡,所以当时人们惯称洋楼,西墙外称洋楼后街,路西也就是我上小学的地方。当时的教堂聚会活动频繁,孩子们对这座建筑和信徒的活动充满好奇感,星期天待做礼拜的人进去后,几个同学悄悄随大人身后想去瞧一瞧,进门前先用手蘸门后石臼内的水,学着划个十字,进入大厅,只见人们跪在长条椅下方,面对一本厚厚的书,跟随前面的神父颂唱圣歌。一段风琴声舒缓了肃穆的气氛,我回头瞧,在后墙二楼平台上弹奏者正是我的班主任兼音乐老师,一时令我不解为何老师也在这里?
  这条历史悠久的街巷,现已荡然无存,为建设现代泉城商业街,与七忠祠巷、福德巷、鞭指巷路东侧等老街巷统统拆除,仅仅保存将军庙街、西熨斗隅及西公界一代老街巷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