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辛村的古槐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15日
  □马光仁

  长清人爱植槐树,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文化。据史载,长清现在多数居民的先祖,都是元末明初时代的山西和河北的移民。山西的移民先祖们先是被集中在洪洞县一棵大槐树下,然后再“迁发”山东。而河北的移民先祖们却大多数来自枣强县。“要问我祖先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洪洞大槐树是闻名海内外的元末明初的移民遗址,是千百万大槐树移民后裔“根”的所在,是所有移民后裔共同的老家。六百年来大槐树一直被人们作为老家的标志,被当做“祖”、称作“根”。移民先祖们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便在新的生活地区“植树立村”,以示纪念。“槐”者,“怀”也。槐树便成为了移民先祖们的首选树种。
  在长清区归德街道南大沙河南岸,一个古老的村庄——沙河辛村。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该村,因居南大沙河之阴,房舍耕地常遭山洪淹害,以修房整地付出的辛劳,命名辛庄。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有:“南仓·贺保辛庄。”民国年间为区别于村南的辛庄,更名沙河辛庄。民国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有:“二区十四乡沙河辛庄,”今名沙河辛。村内刘、王、李、房、张、庄、艾、杨等多姓氏)。
  在沙河辛村西村西头有棵老槐树,它的树干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主树干已枯成空洞,可以容人。古槐向东北方向倾斜,村民用水泥将已空了的树洞进行了堵塞,并打上了两个铁包箍,用条石和铁架顶着它。这棵古槐树干高六七米,主树干只剩下了一半的树皮,但是有着神奇的生命力,树冠浓郁如棚,枝叶繁茂,树皮龙鳞沧桑,主枝虬曲瘤突,旁枝纵横交错。古槐苍劲挺拔,俯视着沙河辛村的街街巷巷,守望着沙河辛村的风风雨雨,目睹着沙河辛村的日日夜夜,沧海桑田,时代变迁。虽然苍老,却仍然遵循着4月展叶,7月开花,10月果熟,11月落叶休眠的自然规律,与天地人类共存。细心的村民还发现,每当7月槐花盛开之时,还招蜂引蝶呢!
  古槐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只剩下了铮铮的铁骨空壳,像一座分杈的铁塔耸立在地面上。最精彩的是树干上有两个树洞,巧妙地成为了这座铁塔的门窗。古槐并没有死亡,它是在用另一种形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延续着自己的根脉。
  古槐西侧的泥土下,又根生出了一棵小槐树,小槐紧紧地依偎在老槐身旁,就像爷爷怀抱着孙子,老槐树用自己茂密的枝枝叶叶,为小槐树遮风挡雨,庇荫祈福。小槐树已经两把多粗,八九年的树龄。此情此景令人灵感激发,这不是“爷孙槐吗”?
  据80多岁的刘大爷介绍,村民们都把古槐视为庇护大家生活的神灵,逢年过节,许多村民都来祭祀古槐,这也成为一种风俗传统。
  在沙河辛村中间的一条街,也有一棵古槐,它有300多年的历史,村民为了保护古槐,在修街时,没有把它砍掉,村民们用铁管制作了围挡,把它保护起来,树下支着石桌,还有两个碌碡,一是当座位,二是让后人记住乡愁,这是曾经碾轧过小麦的一种工具。
  是顺应了先祖的“大槐树,老鸹窝”,还是巧合,在沙河辛村东头一条南北街上的一棵400多年的古槐上,老鸹竟在上面树杈上做了窝,每天老鸹飞来飞去,“喳喳”地鸣叫着,繁衍着后代……在沙河辛村,300岁以上的古槐共计保留着6棵。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也是一把打开历史记忆之门的钥匙。在那摇曳起舞的古槐绿叶间,炊烟袅袅岁月长,古槐沧桑乡愁里。这些古槐将唤醒乡村的记忆,永驻人间,世代相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