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李怡:

为了病房里的老人,她乐于成为“科普君”

齐鲁晚报     2019年07月21日
  李怡教授在为老人诊断病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晓丽 摄
  在齐鲁医院神经内一科(脑血管病)病房里,病床常年满负荷运转,患者多数是老人,而且很多处于失能或失智状态。长期和他们打交道,作为医生,李怡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繁忙的工作外,李怡经常在家属的微信群耐心地免费答疑,并联合社工为社区老人服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陈晓丽

200人的微信群
她总是耐心解答

  7月5日上午10点30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一科(脑血管病)病房里,医护人员一片忙碌,神经内科教授李怡正带着医生查房。面对病床上的老人,很多人会感慨这样的工作不好干。
  在一个失能失智老人家属交流群,共有近200位老人家属,大家有关于失能失智老人护理康复方面的疑问,会有相关领域医生进行专业解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怡就是其中的热心医生之一。
  微信群里,李怡经常会被家属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相关疾病的治疗,到生活护理的注意事项,她总是耐心做出详细解答。
  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知名医生,李怡在医院内的常规工作已经十分繁忙,一天24小时必须随叫随到,节假日不能休息也是常态。
  谈及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愿意挤出时间帮助失能失智老人及家属,李怡表示,自己所在的病区绝大部分患者是存在残障的老人,工作中和他们接触较多,深知患者的痛苦以及家属承担的压力。
  同时,李怡也清楚意识到,医生的理念和社会的需要之间常常存在一道鸿沟,“现在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医疗常识,健康素养远远不足,而网络上的健康信息则良莠不齐,导致很多疾病没有得到规范系统治疗,一些失智失能的情况本可以避免。”
  病房里,不少老人是疾病数次发作后才最终导致失能失智,甚至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常常让李怡倍感痛心。“未病先防,提前干预,患有慢病时坚持进行科学治疗,失智失能老人才会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医疗负担也会减轻。”李怡说。
“虽然个人力量微薄
但我乐于努力”

  专注于神经内科领域多年,面对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李怡几乎每天都要反复解释几个常见的问题:“都说吃降压药会有依赖性,平时我也没什么不舒服,不吃药行吗?”“阿司匹林会导致脑出血,这个药不能总吃吧?”
  “降压药是高血压患者治疗必须服用的药物,没有依赖性这种说法,患者要遵医嘱,有治疗依从性,阿司匹林也是同样的道理。”李怡表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毕竟还是少数,要想提高全社会医疗知识普及程度,必须依赖社会公益宣传,“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我乐于努力,积少成多,为了病房里的老人,我也乐于成为大家的‘科普君’。”
  也正因如此,有空的时候,李怡经常到社区等地方进行健康讲座和义诊,为社区老人传递专业的公共卫生健康知识。
  六年前,因为一次社区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李怡和社工团体建立了联系。面对社区内的失能失智老人,李怡常常和社工一起为老人提供义务服务,尤其是在医疗专业知识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