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

礼让的仪式感,汇聚文明的海洋

齐鲁晚报     2019年08月06日

  在大明湖南门路口,红灯将要变绿灯,一辆出租车司机看到斑马线上有行人想过马路,立刻停车让行。 (壹粉“开心9235”供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平阴男孩吴梦岳给礼让行人的司机90度鞠躬的新闻,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可见,生活需要仪式感,文明也需要仪式感。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济南市文明办、济南市交警推出“大拇指行动”,呼吁广大市民为文明点赞,正是文明风尚引领的一种创新性表达。
  以古罗马庞贝城的“跳石”为雏形,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的斑马线,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它折射着人与车的通行关系,也是城市文明的一幅经典图像。近年来,济南通过建章立制、严格执法等方式,逐渐形成司机礼让斑马线的大势。然而,要想将礼让真正变成一种发自肺腑的社会风气,既需要法律约束,又离不开自律自觉,还应该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成全。
  城市交通如同一个生态系统,要靠车辆和行人共同维护;礼让则是一种价值导向,应将“车让人”与“人让车”合二为一。每个人过马路时都希望机动车停一停、等一等,同样,司机和乘客也希望行人按交通法规走好自己的路。既遵守交通规则,又彼此真诚尊重,才能为城市空间书写文明。
  成风化人并不容易,有时候确实需要仪式感作为助推器。大都市人来人往,脚步匆匆,打招呼都成了奢望,而“大拇指行动”的出现就是要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风清气正、崇德向善、互相尊重的文明仪式感。你为我驻足、我为你致敬,弯腰鞠躬、拇指点赞,看似简单的动作,代表着素养,更承载了温情。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拇指竖起的那一刻,行人所敬的不仅是礼让,更是共同坚守的道德准则;司机感受到的不仅是致敬,更是以礼相待、以行相示、以心相交。
  汽车时代,道路文明、城市文明的涵养,离不开你我的共同努力。毕竟,一个人的素养是美德,一群人的修为才是进步。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列车行进至此,人们对文明和价值的呼唤,更应该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在点滴的行动上。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在斑马线面前,或许你我的坚持礼让,看似只是渺小的一滴水,然而正是无数滴水汇聚到一起,才有了文明礼让的海洋;也许你我的坚持礼让,看似只是微弱的一丝光,但大家的礼让汇聚到一起,就能点亮文明交通,使斑马线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线、生命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