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莫兰迪色系”里

齐鲁晚报     2019年08月08日

  文/周霞
  周霞,文登区作协理事,著有散文集《退一步,云淡风轻》《倾城花开》《月出皎兮》等,作品散见《星星》诗刊《散文诗》《博爱》《山东教育》以及威海当地报刊杂志等。

  最近,经常听到有人说“莫兰迪色系”,也有人称之为“延禧攻略色系”。然而,我一直没有闲情逸致追剧,只大略了解了这个色系的特点。原来,这种神秘高冷的灰色调,是一种饱和度降低的颜色组合,低调,慵懒,宁静,高雅。
  莫兰迪又是谁?
  在网络上一番搜索,才知道,莫兰迪是意大利的一位画家,一生都热衷画身边的静物以及周边的景色,他的与世无争的精神气质,融于绘画中,形成了他在用色上的独特灰色调。我浏览着莫兰迪的一些作品,那种笼罩着蒙蒙雾气的画,正吻合了我的心理需求,这种散发着朦胧美好情意的绘画效果,可以让人的心境平缓柔和。相对于大红大紫的光彩耀目,我更喜欢无边的宁静。
  意大利画家莫兰迪,一生未婚,艺术就是他的情人。他一生中规中矩,不喜欢交际,甚至很少出远门,唯一的一次出国是去瑞士苏黎世参观塞尚的画展。莫兰迪的低调也正是我所追求的。
  从小,我就不喜欢引人注目,只喜欢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旦被人瞩目,就失去了内在的平静,觉得浑身不自在,我还难以企及宠辱不惊的禅意境界,然而我一直孜孜以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如今,人到中年,依旧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奔忙于琐碎与平淡之中,碌碌无为。当然,也得到过一些不起眼的小成就,被人议论,被人推崇,每当这时候,我都唯恐避之而不及。
  我有自知之明,所取得的小成绩,都无足挂齿,一些赞誉,不是言过其实,就是客套鼓励。我在浮夸中不知所言,不知所措,宁愿躲到一边,退出舆论焦点,回归一种不惊不扰、不悲不喜的生活里。
  年龄渐长,我不再向往风口浪尖的风光,我喜欢模糊了棱角的生活,半明半昧,半睡半醒,平淡的日子里,有朦胧的梦,有梦想萦绕的现实生活,不慌不忙,波澜不惊,优雅从容。
  循着画家莫兰迪的精神指引,却发现,他的气质“很中国”。不单单是他当时的非主流用色,更是因为画风的韵味。他的画,的确深受中国绘画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宋代绘画。只要大致对比一下,就能发现其中惊人的相似。
  这一发现,让我有种寻根的快感。
  原来,所谓的延禧攻略色系,所谓的莫兰迪色系,就扎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传统国画,自唐代开始。唐代绘画,自然也是富丽堂皇,这种绘画的特点,和社会背景有关,和人们的精神追求有关,人们热衷建功立业,绘画用色也是浓墨重彩。到了宋代,绘画艺术更趋成熟,当人们看惯了牡丹国色的热烈,开始倾向于淡泊宁静的山水花鸟。如果说,唐代画的用色,有着气象万千的动感,那么,成熟的宋代绘画,就有着宁静致远的巨大力量。
  我崇尚有静气的人生。
  我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成就,生命平淡无奇,也曾经也羡慕过活得风风光光的朋友,他们在领奖台上春风满面,他们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然而,总有这样那样的障碍,让我与人前的风光失之交臂,我总是在默默做着绿叶的事业。花朵的绚烂果实的甜美都似乎和我无关,我只是繁华落尽之后依旧挺立着的光秃秃的枝干,在失望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里,悲喜交加地活着,哭着,笑着,疼着,醒着。
  日久天长,我习惯了沉默,我喜欢上了人生的灰色调。我无法穿上大红大绿的明亮服装招摇过市,我只喜欢不容易被关注的雾霾蓝、暗粉以及灰色等。了解了莫兰迪色系,一不小心,我竟活在了电视剧里的流行色里,不经意间,我已走进了古老的传统文化里。
  朋友小聚,当年风光无限的朋友,已然不似当年笑得张扬而恣肆,他的感叹里,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了悟,有波澜壮阔之后无边的宁静。这宁静,在我看来,却有着雷霆万钧的无敌力量。
  繁花与硕果,是人生盛季的馈赠;而低调和宁静,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