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济南的小学时光

齐鲁晚报     2019年08月19日

  
□郑国栋

  恍然间,季羡林先生仙逝已逾10年。
  2008年,笔者有幸在301医院拜访了季老,想其当日音容笑貌,泼墨挥毫都似在昨日。
  “我们全班在大圆池附近去种菜,是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季老在《学海泛槎》中回忆的最开心的一天,是在济南新育小学(今山东省实验小学前身)度过的。
  2008年11月26日,笔者随同时任校长的马丽霞女士从济南到北京拜访季老。老先生的谦和乐观,宽厚仁爱,深深触动了我,此后数年每遇先生文笔总不肯错过。
  先生回忆小学时光说:“在我的小学和中学中,我对新育3年记忆得特别清楚。一闭眼,一幅完整的新育图景就展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是昨天才离开那里似的,校舍和人物,以及我的学习和生活,巨细不遗,均深刻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1920年至1923年,先生在新育小学(现山东省实验小学)上学。对于这段短促美好的日子,先生曾专门写过《回忆新育小学》一文,他在文中这样说:
  “新育小学坐落在南圩子门里,离我们家不算远。校内院子极大,空地很多。一进门,就是一大片空地,长满了青草,靠西边有一个干涸了的又圆又大的池塘,周围用砖石砌得整整齐齐,当年大概是什么大官的花园中的花池,说不定曾经有过荷香四溢、绿叶擎天的盛况,而今则是荒草凄迷、碎石满池了……进东门,向右拐,是一条青石板砌成的小路……进小门右侧是一个花园,有假山,用太湖石堆成,山半有亭,翼然挺立。假山前后,树木蓊郁。那里长着几棵树,能结出黄色的豆豆。至今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树。从规模来看,花园当年一定是繁荣过一阵的。是否有纳兰容若词中所写的‘晚来风动护花铃,人在半山亭’那样的荣华,不得而知,但是,极有气派,则是至今仍然依稀可见的。”
  由此可见,先生对母校的印象是深刻的,先生对母校的感情是真挚的。
  先生9岁时从一师附小转学到了新育小学,时间是在1920年。据季老回忆,他同一位长他两岁的亲戚一同报名,面试时他认识了一个“骡”字,定在高小一班。而他的亲戚不认识,便定在初小三班。一字之差,先生争取了一年。
  季老回忆,他们的班主任姓李,大概有四十多岁,说话总是和颜悦色,从来没有训斥过学生,“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老师之一”。有两件事季老一直难忘:
  一件是某一年初春的一天,大圆池旁的春草刚刚长齐,李老师带着全班到大圆池附近去种菜,自己挖地,自己下种,无非是扁豆、芸豆、辣椒、茄子之类。“我们蹦蹦跳跳,快乐得像一群初入春江的小鸭,是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至今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
  另一件事是,李老师辅导同学们的英文。认识英文字母,他有妙法。他说,英文字母f就像一只大马蜂,两头长,中间腰细。季老说,这个比喻,他至今不忘。
  季老说,在他的小学和中学中,新育小学不能说是一所关键的学校。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对新育三年记忆得特别清楚。
  当先生听说母校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漂亮更现代了时,他主动提出为母校题词——“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8个大字墨色淋漓,饱含真情,永久保留在山东省实验小学的校史与师生们的脑海里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