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做客齐鲁大讲坛

讲述国旗国徽国歌背后的故事

齐鲁晚报     2019年08月21日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做客齐鲁大讲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吴浩 实习生 曹嘉琪

  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是怎样确定的呢?这背后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8月17日(周六)上午9:30,在山东省博物馆一楼报告厅,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做客齐鲁大讲坛,为观众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演讲主题为“为新中国奠基”。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蒋海升主持本场讲座。
  在演讲中,曾担任过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张志君先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精彩的讲述,以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
  1949年的7月10日,郭沫若等人起草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登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登了8天。从7月10日到10月1日,共71天的时间里,共接到1000多个投稿。
  最终确定了《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到了1982年,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国歌。
  新中国的国旗当时有1920件应征作品,共2029幅。张志君强调,新中国国旗的诞生非常不容易,过程非常复杂曲折。
  据了解,当时朱德、郭沫若都设计了国旗,他们的设计方案人气都很高,但因为都存在问题,不完全符合最开始征集国旗时对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对未来之期望的要求,因此放弃了得票高的方案。最后选择得票较少的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中间那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就代表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全国各族人民,中间没有任何会带来分裂观感的符号,十分符合《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中的要求,“所以尽管它得票最少,但是最终被选作国旗。”张志君介绍说,曾联松在当时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大学学的是经济,后来从事会计工作,并不是美术老师。
  在讲到新中国的国徽时,张志君感慨新中国的国徽来之不易。国歌、国旗都是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确定下来的,而国徽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仍没有确定。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上没有国徽。直到1950年9月20日,国徽才正式诞生。
  张志君先生表示,国旗、国徽、国歌是一个国家尊严的象征物,因此国家的公民,除了要誓死捍卫国家的领土、领空和领海外,还应捍卫国歌、国旗、国徽等国家尊严的象征物不受侮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