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纸质阅读一万个理由

齐鲁晚报     2019年08月23日

□沈嘉禄
  今天,我们还有理由去读一本纸质图书吗?我认为是肯定的。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人手一机,一早醒来就知道昨夜全世界发生了什么。你跟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仿佛只隔着一扇窗户。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全面直通,轻轻一点,老师就来到你面前。
  信息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彩色的,玄幻的,尖锐的,圆润的,朦胧的,粗糙的,时而轻柔,时而狂躁,潮起潮落,不舍昼夜。你获得的信息越丰富,危机感也越强烈,时刻担心被这个高速旋转的地球抛出轨道。
  传统书籍似乎面临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危机。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用手机下载文章,网站上的文章、图片五花八门,这些优势可能是纸质图书不能望其项背的。
  今天,我们还有理由去读一本纸质图书吗?我认为是肯定的。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享受着一目十行的视觉狂奔,但是能在脑子里留下来的信息并不多,那么随着我们的心智成熟,肯定会回归到有质量的阅读。让时间沉淀下来,让情绪、感情、思想、记忆都沉淀下来。慢阅读、慢行走、慢欣赏、慢思考,是对互联网状态的必要纠偏。
  更何况有些忠诚的读者拒绝碎片化阅读的侵蚀,更加执拗地坚守数十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每天以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姿势进入他熟悉的版式和风格,这种阅读已然化为生命的注脚。
  文明社会肯定拥有成千上万的书迷,他们热情搜求,收藏宏富,陶醉于抚摸纸张的感觉,温暖、柔和、光滑、脆弱,对外部环境相当敏感。正因为有许多人还对阅读保持着敬畏和热爱,这几年新型实体书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空间虽然不大,但设计得相当温馨,有书,有咖啡,有茶点,有小型画展,有令人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
  生活还在继续,太阳照常升起,写作是我简单生活的日课,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和虚无缥缈的幻想是书写者的墨水瓶。朋友,请接受我最最真挚的感谢!
  (转自《新民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