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文化的“守”与“传”

——潍坊学院文学院非遗系列社会实践纪实

齐鲁晚报     2019年08月23日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每年暑假都以“记录故事”为出发点,开展非遗系列社会实践。暑假期间,小橘灯志愿服务队来到青州挫琴传承人赵生堂的家。
  梧桐木作琴身,丝弦作琴弦,高粱秆作琴弓。初见赵兴堂老先生就是在他的挫琴传习坊里,一板一眼间可见赵老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作一个完整的挫琴,程序相当复杂,共有几十道工序,从材料的精心选择到音质的反复调适,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如今赵老师一年能制作三四十件挫琴。
  像挫琴等诸多非遗文化曾经很难为人所知,文化传播在地域上的封闭性不同程度地限制着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潍坊学院文学院将“优秀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下,每年完成若干个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和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学习、吸收、保存、传播、继承潍坊市优秀文化成果,积极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任雅楠 齐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