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墓,昔日恢弘成烟云

齐鲁晚报     2019年09月15日

  曾国藩墓区
  □绍云

  近日,有媒体报道,位于长沙的曾国藩墓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记者在现场探访看到的情况是,墓区的御碑亭遗址被上百平方米的水泥平台所替代,上面乱放着砂石和锈铁,神像倾倒在树林中,野草生长在碑缝里,景象可谓触目惊心。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曾国藩墓,落到这种境地,实在令人痛心。其实,在历史上,曾国藩墓曾经多次遭破坏,而这一次无疑是最严重的,甚至有专家用“不可逆”三个字形容。
  提起曾国藩,大家并不陌生。当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中国之时,这位“湖南伢子”带着家乡的乡勇,硬生生为清朝续命五十年,因此他得到了“屠夫”的名号。但是,如果认为曾国藩只是个赳赳武夫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以及修身、齐家、为学、治军等方面造诣很深,被誉为清朝的“中兴名臣”。他所遗留的《曾国藩家书》曾经引发了一场“曾国藩热”,成为了近年来一个特殊的文化潮流。
  曾国藩逝世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据说这一天早上他还在南京和长子曾纪泽散步,到中午时就发病身亡,享年六十一岁。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朝廷感念他曾经所做出的功绩,追赠曾国藩“太傅”,定谥号曰“文正”。要知道“文正”这个谥号,自唐朝之后,皇帝是不轻易许人的,作为文人谥号的“最高级别”,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都是文坛领袖,如宋朝的范仲淹、司马光,再如明朝的方孝孺、谢迁。具体到清朝,在入关之后的近三百年时间里,只有八人获得了这项殊荣,其中就包括曾国藩。
  曾国藩病逝后,灵柩从南京运抵长沙,当年葬在长沙南门外金盆岭,次年改葬于善化县平塘伏龙山之阳,与原配欧阳夫人合葬。
  这个地方是曾国藩亲自选定的。古代人非常看重坟墓的风水,而伏龙山便是一处风水绝佳的场所。传说,伏龙山附近有座桐溪寺,又称为兴国寺,始建于唐朝,寺庙负山抱水,环境十分优雅。曾国藩早年间曾在这里驻军,有一天,他上山游玩,造访了桐溪寺,与寺中的住持宝月方丈进行了交谈。随后,曾国藩又多次上山,渐渐发现伏龙山的风水不错,便有意在死后安葬在这里。最开始时,宝月方丈认为曾国藩不是佛门中人,不同意他的要求,后来不知曾国藩用了什么“手段”,最终归葬在这座山中。
  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墓占地约300平方米,建制宏大,分为墓冢、墓围、拜台、平台、神道、牌坊、墓庐、碑亭八个部分。主体结构墓冢是用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墓后立着三座大碑,白玉石的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 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22个字,附碑均为龙纹浮雕。距曾国藩墓60米处立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学士李鸿章撰、翰林黄自元书,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
  曾家人委托当地村民周培湖守墓,并置办良田,供守墓人耕种自用。因为是清朝重臣,其墓地也不让人随便进出。据说凡五官不全、放牧、要饭的,都不允许进入墓地,附近不让放猪放羊。
  到了“文革”时期,作为“封建遗存”的曾国藩墓难逃被摧毁的厄运,墓碑、墓冢遭到打砸;御碑亭和牌坊被拆卸成石料,用于修路建桥;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被砸断,后被投入粪坑;神道被用来堆肥种菜,墓阙的石柱被用来拴牛。一些造反派甚至想打开地宫,不过因为曾国藩的墓冢修建得实在是太结实了,造反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打开,于是才作罢。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经历了破坏,但由于地宫没打开,曾国藩墓的文物保存依旧完好。真正对曾国藩墓造成实质性破坏的是发生在1989年冬天的盗墓事件。
  当时改革开放不久,许多地方的人依靠盗墓发了财。长沙是千年古城,附近的古墓数不胜数,因此当地许多人干起了盗墓的勾当。这其中,曾国藩墓自然是他们不会放过的目标。据当地村民回忆,当时特别寒冷,刮着大风,快到后半夜的时候,从伏龙山方向传来“轰轰”的响声,怀疑有人在盗曾国藩的墓,当地文管所及派出所民警接报后,立即赶到墓地,在现场还能闻到很浓的火药味,民警发现墓上有直径达一尺多的盗洞,因为曾墓十分坚固,盗墓贼多次爆破,也仅炸开了一个很小的盗洞。但此盗洞打得准确异常,正在盗墓者习惯下铲的棺头,不应该是盗墓新手所为。
  此外,在现场,人们还发现了一顶清臣的官帽,此帽做工十分考究,系用上等蚕丝织成的,颜色为黑色。专家判断,此帽应该是曾国藩生前所用,是盗墓者从墓穴中钩出来的。从价值判断,这顶官帽很值钱,为什么盗墓者会丢在现场不带走?分析可能是因为逃得太急,没有来得及带上;或者是没有看上这“破帽子”,只图金银财宝,如今这些文物藏于长沙市博物馆。
  盗墓发生后,长沙市文化局和市政府分别拨款4000元和23000元,用于抢修加固曾国藩墓的封土堆。
  1996年,小说《曾国藩》畅销全国时,曾国藩墓升格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陆续展开。望城县文物管理所组织编制了曾国藩墓修复规划,在2000年获得了长沙市文化局高达51万元的拨款。一期工程启动,曾国藩墓冢、拜台等主体部分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获得复原。可惜的是,因为土地征收和行政区划改变等原因,曾国藩墓的修复工程在2004年陷入停滞。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曾国藩墓随着时间的流失,在没有人看守、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下,损毁日益严重,墓园尽是荒芜;而墓前的商业开发项目则越建越多,令墓园更显残败。
  看到曾国藩墓的现状,相信很多人心中都不太好受。人们对于曾国藩墓如何处理的热议,更多反映的是对名人墓葬等文化遗产的关注。事实上,放眼全国,还有许多名人墓葬正在遭受着被破坏的命运。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必须重视对名人墓葬的保护与开发。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尽可能充分地做好文化传承,让传统元素为现代化的中国加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