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九中:百年老校展新姿

确定“外语+科技”“外语+艺术”新发展内涵,“礼贤教育集团”明年拟揭牌

齐鲁晚报     2019年09月27日

  建校119周年校庆日上,青岛九中成立校友会。
  与诺奖得主中村修二面对面交流。作为九中学子的独享福利,学校已邀请6位诺奖大师进校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珍梅
  从1900年到2019年,从礼贤书院到青岛九中,从市北区上海路占地25亩的老城一隅,到面积扩10倍的黄岛新校区,青岛这所百年老校走过了119个春秋。明年,九中将迎来120岁生日。届时,“礼贤教育集团”有望揭牌,沉淀120年的礼贤精神将辐射更多的学校。新形势下,百年老校踏上发展新征程,将打造“外语+科技”“外语+艺术”的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礼贤精神代代相传
明年拟建“礼贤教育集团”

  9月19日上午,青岛九中举行120周年校庆倒计时活动,同时成立校友会。200多名老校友相聚母校。
  青岛九中始建于1900年,前身为礼贤书院,由德国人---卫礼贤创办。建校119年来,九中培育出8位院士以及众多科学家、艺术家、专家学者。
  1951届校友王卫民今年87岁。他是“礼贤中学”的最后一届学生。1952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耋耄之年回到母校,王卫民感慨颇多。他回忆,在礼贤求学三年,学校优秀的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其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感谢母校,感谢我的老师,让我打下了很好的英语基础。我现在去任何国家,都不需要带翻译。”从礼贤中学毕业后,王卫民考上山西大学,就读医学相关专业。此后的工作生涯中,王卫民到过英、法、美等19个国家,都可以用流利的英文交流。王卫民回忆,当年中学课堂上要求必须全部用英文交流。“谁要是不用英文回答问题,就会被罚,到教室的角落里站着。”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王卫民勤学苦练,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当天,很多校友是第一次来到搬迁后的新校区。66届校友杜小悌表示,与老校区相比,新校变化太大了,办学条件与他们当年上学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也有不变的地方,那就是代代相传的礼贤精神,鼓舞今人,滋养后人。
  校长马志平透露,目前以九中为首的礼贤教育集团正在推进打造,这将成为青岛二中教育集团、青岛五十八中教育集团之后第三个由局属优质普高牵头成立的教育集团。青岛37中将成为集团第一所学校。
“外语+科技”“外语+艺术”
百年老校特色发展展新姿

  “见贤思齐”是九中的校训,“全面发展、文理兼通、外语见长”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百年老校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确定新的发展内涵,在改革与超越中不断地践行着教育现代化。
  马志平接棒青岛九中校长以来,关于“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无数次讨论。
  1989年,九中被命名为“青岛外语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已形成了外语教育办学特色,外语学科课程体系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享有盛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逐渐成为学生的通用能力,外语作为专业的吸引力和现实需求有所降低,再加上更多学子有条件出国深造,高校逐渐取消了小语种保送,多种因素造成国内外语特色教育影响力的下降。
  为满足社会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需求,学校经过梳理,在传承外语特色的基础上,丰富特色内涵,提出了“外语+科技”、“外语+艺术”的理念。
  围绕“外语+”新发展内涵,2018年,学校成立青岛九中艺术教育中心。中心以音乐、美术、外语、语文等学科教师为骨干,在2018-2019学年中,高质高效完成了基础年级艺术课教学工作。在青岛市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中,青岛九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得到了专家评委的认可。
  九中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不断崭露头角。2017年—2018学年度,共有318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奖项,涵盖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地理等各学科。在第34届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青岛九中18名学生获奖,其中,全国决赛铜牌1人,山东省一等奖1人,山东省二等奖2人,山东省三等奖14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