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粮仓”平添靠山

齐鲁晚报     2019年09月27日

  种菜离不开水,浇水离不开电,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却困惑了全国劳模、周营镇铁佛村支部书记张建峰十年之久。当高高的电线杆免费架到田间,当坚强可靠的动力电送到每座大棚里,一下子圆了他的梦,也点燃了当地百姓致富奔小康的火热激情。
  周营,位于薛城区、峄城区与微山县交界处,三不管地带,一度是落后贫困的代名词。张建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带领乡亲们试种大棚,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家家户户抢着上大棚的好势头,可灌溉问题同步出现。原来,国家对农灌线路始终没有投资,要发展只能靠自己。虽然他们也集资架了农灌线路,可跟不上大棚的蜂拥而上。
  不独周营,枣庄有243.16万亩高标准农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蔬菜基地,被称为“鲁南粮仓”,但电灌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升级的掣肘。“电压低,水量少,浇水得等到下半夜,很多户家都买了柴油机。”张建峰说:“整天摇把子,可上水不如电有劲,行情不好时,不种的心都有了。”
  “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枣庄供电公司高标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机井通电”惠民政策,在2017年实现全市1.9万眼机井全部竣工送电,农村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平均由5.01公里缩短至4.77公里,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平均由412米缩短至371米,农村地区居民户均容量提升至每户2.99千伏安,全省领先。
  电灌问题的解决,为农业种植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周营镇大棚种植面积从三万亩扩大到九万亩。滕州马铃薯种植扩大到65万亩,峄城石榴种植扩大至18万亩……推动枣庄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三个称号的地级市。
  “原来用柴油机每次每亩要20元,按一年浇10次算,一座大棚一年至少节省140元”。种了8座大棚的周营村民徐崇水一年进账20万元,创出过去十年来的最高纪录:“有了机井通电,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了,还是党的政策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