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一个导演的温柔与野心

齐鲁晚报     2019年10月27日

  □师文静                 
  到了李安导演的位置和境界,电影对他来说,还有什么值得下功夫挑战的?可能就剩下技术了。
  每秒120帧、4K画质、3D电影,这些观众并不清楚到底有多高级、到底有没有必要的电影技术,对李安来说很重要,这是属于电影技术革新的部分,是可以留在影视产业发展史的一笔。
  先别着急嘲笑李安《双子杀手》的失利,其实看看他一路走来的轨迹,他一直都是那个“再不拍电影我就会死”的导演。大众市场、文艺片通吃,东西文化融会贯通为他所用且打上独特的李安气质,每一部片子都有观众未曾见过的新元素、新技术……李安跨出的每一步,不可能都带来荣耀和丰厚的回馈,但每一步其实并不简单。貌相温柔、沉稳儒雅的李安,才是真正的导演中的冒险家。
  自上世纪2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以来,每秒24帧的拍摄速度沿用至今,即便是数码代替了胶片,即便是这一百年中一些电影人尝试每秒48帧、每秒60帧的新技术,但都没能让电影技术的提升真正得以普及,甚至有电影在拍摄阶段就放弃了高帧。而李安则连续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双子杀手》两部电影做到了电影技术的最高标准,可能他认为这是必要的。除了技术狂魔詹姆斯·卡梅隆,第一个站出来要冲破技术壁垒的竟然是“温和”的李安,李安把技术变成了作品。
  做这件事情的,为什么会是李安?因为他说:“改变人们的习惯和颠覆一种文化是非常难的,我的好奇心的确是有点旺盛,但是我已经不年轻了,我不愿再等。”不愿意再等的背后,当然是李安的号召力及强大的资本支持。他说,“它跟我的本钱有关系,跟我的野心没关系”。
  当然,对于拍电影,李安这个电影狂魔就没等过。从纽约大学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后,李安在家赋闲6年,阅读、看片、写剧本,包揽了所有家务,写下的剧本中两个获得大奖,让他踏入影视圈。
  就像很多作家的第一部小说是自传一样,李安前期的作品,即观众念念不忘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就是一个从东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导演对中国伦理价值、道德规范进行的重构和想象。“推手”一词来自太极拳,悉心静养,存神养性,节制自身的情欲好恶,是太极拳练道要诀,由道及人,李安写了一个传统的老年人的暮年恋故事。因为《推手》,他在影坛崭露头角。
  李安把自己的教养、背景全部反映到了《喜宴》里,虽然故事是敏感的同性恋题材,但李安感兴趣的不是同性恋及由此引发的“伦理”,他想说的是孝文化以及现实与传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该片不仅擒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还成为当年全球投资回报比最高的影片,票房亮眼。
  这就是李安的能量,你以为他拍的是文艺片,结果比商业片还要成功。拍东方故事,在东亚地区李安电影走的是大众主流院线,而在欧美走的是艺术院线。所以,票房、大奖兼得。
  “父亲三部曲”结束后,李安内心压抑的伦理与道德得到了充足的释放。他开始规划到国际舞台做导演,以东方人的身份,拍完全西式的影片。谁也没想到,连李安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接手了很英国传统的简·奥斯汀小说改编的英语片《理智与情感》。他在说服制片人时开了这样一张支票:“我要让这部电影重重地击碎人心,他们得花上两个月才能痊愈!”
  李安有理性,也有野心。《理智与情感》之后,李安知道要想在好莱坞立足,就要拍大制作影片,随即有了《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浩克》等。拍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拍美国南北战争,拍科幻动作大片,毫不违和,甚至还在好莱坞爆米花大片中,注入了李安式的压抑与挑战的“父子关系”。
  各种风格、主题的好莱坞大片完成之后,李安又转身回到东方文化,出人意料地拍了让他名利双收的《卧虎藏龙》。在这部片子中,观众看到的是既懂中国又懂美国以至可以自如进出中西文化的李安,但李安的思考走得更远,他想用中国人的美学观,拍一部成功的跨文化力作。当时昆汀·塔伦迪诺等西方导演开始到亚洲文化中寻找灵感,比如吸纳武术的黑色暴力美学等亚文化元素开始流行,而东方文化难以进入西方主流文化,李安要做的就是让世界知道,打入世界文化之列时,东方文化到底有多少料,他要塑造的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卧虎藏龙》风靡全球,李安为华语影片、华人挣足了荣光。
  而《断背山》《色·戒》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李安似乎无章可循,但无论是同性恋题材,还是对人性压抑的呈现,李安都通过电影得以到达许多人迹罕至的人性角落。此时,到底拍了什么比拍什么对李安来说更加重要。
  《推手》《饮食男女》通俗又温暖,奠定了李安的人缘、片缘,但也成为他的一个限制,就像现在很多观众不能理解变成“技术狂魔”的李安还是不是那个拍出过《饮食男女》的李安。李安的电影路已经走出去很远,而观众还停留在当初被这些片子感动的那一瞬间。
  李安说,“很多人看了第一部作品后,觉得这是我的本性,给我设了一个基调、一个原型,永不得翻身。直到现在还有人拿《推手》的眼光看我。但我是有些不服气的。”“不服气”才是李安电影生涯的主调。李安有探索每秒120帧的才华与能力,也有用毕生的付出积累下的资本。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技术狂魔”李安,或许在拍片时依然抱着他之前各种阶段性突破时的决心,依然认为冒险又谨慎拍出来的电影,也能得到时代的理解、认同和接纳。



上一篇 下一篇